56个民族服饰图片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比如说白族,它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服装颜色搭配鲜明,对比协调,崇尚白色。

  除了民族特色,还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比较强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瓷器享誉世界,它是民间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都均极尽缤纷艳丽。

  瓷器还承载丰富的文化,它的彩绘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龙凤吉祥”、“十全十美”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它不仅图美,词句也优雅,让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愧是文明古国。中国,好一个古老的中国啊!

56个民族服饰图片大全

少数民族的特色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

  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不同的服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回族男子的标志性装束是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帽,热天则身着白褂,外套以黑马甲,黑白分明,干净利落。妇女戴盖头,不使头发、耳朵和颈脖外露,以显本分庄重。根据各人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盖头有颜色区分,一般老年人戴白盖头,中年人戴黑盖头,青年女子则戴绿盖头。现在在城市里,除少数老年人戴盖头外,多数回族妇女都已经只戴白帽,或戴各色头巾。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着花鞋。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穿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朝鲜族普遍喜欢白色的服装,妇女的民族服装,上身是白色的斜襟短衣,襟垂飘带;下面是裙子,有水粉、淡绿、淡紫等多种颜色。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长及脚面;短裙仅过漆,有简裙及缠裙两种。妇女还喜欢穿船行的纯胶鞋。男子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子比较肥大,外出时再穿上斜襟的布带纽扣的长袍。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在颜色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兔子鞋、老鼠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服饰,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正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丽!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展简介

  一)

  本展览的定位是中小型的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服饰精品展,展出31个民族的43套男女服装,24件服饰。展厅面积为200-250平米。

  展览设计中包括前言区、侧面展示区、中央展示区、中央服饰展示区。

  前言区有前言板、屏风墙(2x3。

  侧面展示区为服装平面固定在其中的画框33个(1.5x1.8x0.15,每个画框配有两个卷轴绸缎条幅(1.5x0.7,内容为对相应民族、服装的说明和图示。条幅可以在画框旁边平面悬挂,也可以在画框前面立体悬挂。另需在当地提供有机玻璃展柜,摆放相应的24件服饰展品。

  中央展示区由一落地桅杆支撑(高3.5的金色华盖和八幅方位指示条幅组成,成为展厅的中心景观。

  中央服饰展示区由10套用衣架(1.6x2立体展示的服装服饰和说明牌组成。摆放在中央展示区周围。

  展览配有中英文布展手册

  (二)

  〔可提供给报刊使用〕

  中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1%。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服饰也各具特色,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绵延不断的服饰文化。丰富的款式、多样的面料显示出社会变迁;古朴的图案、奇异的风格保存了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绚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体现了人们的创造力与自然相互交织的文化现象。

  这套展览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服饰精品展。对展览设计的要求是在体现出现代风格的同时,既能渲染出浓郁的东方气韵,又能营造相对单纯的色彩环境,使服饰本身的色彩、造型都能予以鲜明、立体的呈现。

  在展览的设计构思中,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对展览的平面布局进行规划。因此,展览分为这样几个展区:前言区、侧面展示区、中央展示区、中央服饰展示区。共展示33个少数民族的43套典型服饰。

  前言区由前言板和屏风墙组成。侧面展示区包括固定在画框中的31套服装、摆放陈列的16件服饰、体现55个少数民族传统着装和简介的条幅(照片和文字)110个。中央展示区是指位于展厅中央的金色华盖和八幅方位指示条幅,它的作用是成为展厅的中心景观,并为观众提供有效的视觉参照。中央服饰展示区就是环绕中央展示区摆放的12套立体服饰。当然这几个展示区的确切陈列方式,还取决于各地展览场地的条件。

  展览的标志图形(Logo)是根据中国传统纹样“吉祥花”变化而来。吉祥花象征吉祥、平安,同时也是美丽的符号,经常被装饰在服装和建筑上面。经过重新创作的吉祥花拥有56个花瓣及花蕊,代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56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服饰文化,表现了56个民族对美丽服饰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56个民族的风采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56朵花在神州大地上绽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演绎着不同的风采。

  说说壮族吧。壮族大部分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林里,那里山清水秀,是盛产民歌的好地方。他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比如:鸡蛋不是装在篮子里,而是用草绳一条条串起来;他们头上戴的斗笠,下雨时戴在头上,不下雨时当锅盖用;他们还有抢婚的习俗。

  再说说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不仅喜欢骑马,也喜欢喝奶茶。在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拉着马头琴,过着美好的生活!

  其他的民族比如:苗族人喜欢用银饰品装扮自己,回族人不吃猪肉,彝族有火把节,傣族有泼水节。

  56个民族,56中风格各异的风俗,祖国大家庭,演绎不同的风采。

朝鲜族的服饰

  来到朝鲜族,你便会看五花八门的服饰,朝鲜族根据年龄、性别而稍有不同。

  白色是朝鲜族的服装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的意义,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等,这些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

  鲜族妇女的短衣长裙,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在朝鲜语中叫"则高利",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以直线构成肩、袖、袖头,以曲线构成领条领子,下摆与袖笼呈弧形,斜领、无扣、用布带打结,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只遮盖到胸部,颜色以黄、白、粉红等浅颜色为主,女性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是朝鲜族女子的主要服饰,腰间有长皱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年轻女子和少女多爱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的短裙,便于劳动。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缠裙为一幅未经缝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上窄下宽,裙长及脚面,裙摆较宽,裙上端有许多细褶,穿时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穿这种裙子时,里面必须加穿素白色的衬裙。

  朝鲜族童装的式样基本上与大人的衣服相同,但考虑到孩子的皮肤细嫩,一般给孩子做衣服时都要选用质地软的面料。但值得一提的是,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料做成,穿上以后好像彩虹一样。朝鲜族人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用“七色缎”给孩子做衣裳,意味着孩子更加美丽和幸福。

  怎么样?朝鲜族的服饰就是这样,是独一无二的;是五花八门的;是绚丽多彩的。如果你到朝鲜族,相信一定能让你大饱眼福的!

终于凑齐了:56个民族的精美服饰

  汉族 满 族 回 族 蒙古族 藏 族

  纳 西 族 哈萨克族 土 家 族 普 米 族 壮 族

  布依族 基诺族 佤 族 德昂族 侗 族

  傣 族 裕固族 土 族 景颇族 白 族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门 族 布朗族 水 族

  瑶 族 黎 族 独龙族 朝鲜族 哈尼族

  保安族 鄂伦春 赫哲族 珞巴族 高山族

  东乡族 俄罗斯族 锡伯族 撒拉族 阿昌族

  羌 族 达斡尔族 维吾尔族 彝 族 傈僳族

  仡佬族 京 族 毛难族 塔吉克族 怒 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仫佬族 畲 族 鄂温克族

  苗族

少数民族服饰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百花园,去了解一些民族的服饰吧!

  朝鲜族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大,最适合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勇士喜欢在上衣加穿一件长袍。朝鲜妇女的服装有裙子。

  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腰间有许多细凯,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做的小背心。前胸开口处用钮扣扣紧,穿时从头部往上套,很是方便。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服美观大方,大襟上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裙,很美!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

  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定有直排闪光纽扣,穿上看起来格外醒目。

  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罩短小的对襟背心。

  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绚丽多彩的服饰特色了吗

民族服饰

  世界上还有几个种族是在大草原的蒙古包里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种族是用奶招待客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种族是一年四季都披着大袍穿着靴子的呢

  当然是我们“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着棉袄或皮袍。蒙古人的服饰虽然很单调,但是却让我向往,向往有一天能够穿上这样的长袍!蒙古人中男性的服饰都比较宽大,而女性服饰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真是应了那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蒙古人一般喜欢佩戴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人的服饰真“别具一格”,以后我要亲自去体验一下!

民族服饰

  傣族民族服饰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现代

  妇女服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族风格。傣族传统的短衫和筒裙仍为女性所青睐。她们所穿上衣袖管细长,仅容一支胳膊穿过。衫身紧窄,长仅及腰,刚好在筒裙的银腰带上,以浅色居多。天冷时,外套各种彩色的毛衣、西装。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中年妇女留长发,盘发于顶,用各色纱巾包头,幼女也用纱巾裹头。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发式和内地相同。只有在节日时,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饰以插簪,鲜花等。青年女子盘发时,头发不够长,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以增加头发的长度,盘成发髻。

  妇女们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仿制品也行。女婴生下来几天,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为带耳环作准备。对女性而言,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筒帕”仍很流行,但多是中年妇女使用,很多姑娘已改背皮包。

  男性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民族风俗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还有,传说诸葛亮曾经来过这,并教会傣族人民洗澡、造高房、种植等,所以到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大家会相互扑水表示祝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民族小故事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