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励志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德育教育故事随笔

  有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有一天晚上老师问他们:“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这些孩子都读了两年的经典,他们的思想、观念如何

  什么是好心?一位同学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也想要的话,那就让给别人。”这是截悭断贪的根基。

  第二位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这些话都没有加任何一个字,都是他们的原话。

  第三位说:“对佛恭敬,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

  第四位说:“做到《孝经》第一到第十八章,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的心是好心。”从这段话我们知道,他现在在学《孝经》跟《常礼举要》。而且从这几位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对于学问强调的是做到。

  下一个孩子说:“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去做事的心是好心。”

  孩子们已经会看到自己的存心。父母叫他的时候,他是不耐烦去,还是主动去?一些应该做的事,是自己主动做,还是别人去催促?孩子可以从生活中,还有自己的存心去观照。老师每星期抄一句话给他们,当作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其中有一句话就提到:“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自己应该做的事,绝不让人操心。”所以,他提到不用督促就去做事。

  “四十八愿度众生的心是好心。”因为这个孩子读过《无量寿经》。

  “知道是好事就去做。”“懂道理的心是好心。”看到这里,我们是否觉得面对未来比较有信心了?江山代代有贤人出。

  什么是坏心?“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是坏心。”然后又提到浪费什么?浪费电、水、生命、物品、人生、时间。我去深圳讲课时,这个孩子几乎都来听,有时还听得哈哈大笑。记得有一次我跟同修们讨论修学的事情,提到李炳南老师曾经跟学生讲过:“你学佛,这一生就得作佛。”态度非常坚定。这个孩子听完以后,就说:“老师,学佛不作佛,那就不要学!”所以,孩子很单纯,我们不要搞得太复杂。

  “侮辱别人是坏心。”“开玩笑过火,祸从口出,这是坏心。”“怨恨别人的心事坏心。”“为自己不为别人的心,生气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有回报的人,忘恩负义,这些都是坏心。”“记仇的心是坏心。”这些就是《弟子规》讲的“恩欲报,怨欲忘”、“已有能,勿自私”,他们常常放在心上。

  “小气的心是坏心。”“别人指出缺点,却坚持错误,是坏心。”这是“闻誉恐,闻过欣,直諒士,渐相亲”。如果对这些孩子举出他的过失,他会对你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刚好那时我们从外地演讲回来,有一位老师就指点了一个同学的错误,这个同学马上给老师鞠躬,我们当场都觉得很汗颜,真是后生可畏!

  “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没慈悲心,知道应该做好事,还做坏事,这是坏心。”“对孔夫子像不恭敬是坏心。”因为他们的教室有挂孔夫子像,所以一进门都要说:“孔夫子,我回来了。”这就是“事死者,如事生”。

  “怕吃苦的心是坏心。”老师有一个星期写到:“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这些人生态度确实从小扎根最好。

  “对佛不恭敬的心是坏心。”“表面做好事,心里做坏事。”他们观心为要,会从起心动念修。

  “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破坏的心是坏心。”“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做不到,是坏心。”“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倘掩饰,增一辜,所以掩饰的心是坏心。”

德育励志小故事

德育优秀教育故事

  做每一个学生的引路人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长的非常可爱,说话细声慢语的。这个孩子的年龄几乎小同班同学两岁,并且特别内向。对学习不是很上心,上课集中精力听课都不能超过十分钟。但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经常有老师跟我反映说他上课不听课;也经常有值周老师跟我反映,班级有学生总在走廊跑跳、不戴红领巾……往往这些事情都有他。一个男孩子淘气一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最让我头疼的是期中考试的时候他居然语文差一点都不及格。

  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无论是在班级的评比上还是考试成绩上都拖了班级的后腿。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老师指责他、埋怨他、推开他,那我想他肯定会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以至于越来越自卑,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果导致这样的结果,那么作为孩子的老师,肯定不是合格的教师。于是我和家长及时沟通、交流也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最终,我们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为是男孩,所以我决定先让孩子喜欢上我,把我当成好朋友。我想只要喜欢上我就一定会喜欢上我的课,慢慢的喜欢上学习。平时下课找一些他喜欢的话题聊天,对于他一些不好的习惯,我经常都是鼓励的话语。比如说常挂在嘴边的:“你再努力一些,你一定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慢慢的他开始喜欢我了,有时下课经常找我聊天、谈心,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上课有时也能看见他主动举手发言。渐渐的我发现他有些喜欢学习了,每次对于他的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及时鼓励,让他变的越来越自信。学习上不再是像从前那样老师、家长看着,这几次考试都能打80分以上。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开朗多了,自信多了,并且知道上进了。这样,我和家长终于都可以放心了。

  我想教师要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解人意,除了献给他们一片爱心外,还要替他们排扰解难。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然而学生是未成熟的,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差别的,是需要呵护的人,他们渴望教师真爱的滋润,一个成熟、理智、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能成为阻碍者。我想这也许就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吧!

德育小故事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发现他的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着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于是,父亲走进儿子的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爸爸,谢谢你。”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因为这之前还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时间可以换取金钱,也可以换取家庭的亲情和快乐。给家庭挤出些时间吧,因为有些东西是拿金钱买不到的。

  分苹果的故事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这样写到: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饿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读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喜欢你的。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德育小故事

  妹妹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毫无特殊之处。妹妹天资聪颖,爱看书,爱问为什么,学学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是妹妹的父母感到很欣慰,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地满足女儿的要求。这个家庭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妹妹身上。妹妹也很争气,在学习上从未让父母操过心。

  但我却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上发现妹妹行为古怪,不合群,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她一概不关心,只要是关系到学习的问题她就会变得很敏感,既自卑又自信。老师向家长反映后,引起了妹妹家父母的重视。可是冰冻三处非一日之寒,想要扭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父母束手无策,转而求教于我妈妈。我妈妈建议妹妹的父母多带妹妹参加活动,有意识的讲一些名人小时候的美德故事,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如说:爸爸妈妈全靠你了。读好书将来找到好工作,赚一大笔钱等一类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多安慰,少责怪。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做法及时给予鼓励。

  让家长学会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学会科学欣赏孩子,正确对待他人身上存在的缺点。

有关德育小故事

  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那个人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

  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我的德育成长故事

  身为班主任,要管好一个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天你都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需要你处理。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学生需要的你的关注或教育。成绩差品德差的学生不用说了,肯定是经常打交道的人了。但有时候,我们眼中的优生,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

  我班的李瑞同学,在我心目中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认真,劳动积极,又经常帮助我做事。我有什么事都会吩咐她做,是我的好帮手。在学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让学生不记名投票选。但结果出来让我吃了一惊,所选的“三好学生”基本上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就是没有她的份,我看了一下她的票数,不到十张。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了解情况,我并没直接找她。我先偷偷找了几位女同学问话,她们都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李同学的不是来。“老师,她作业不会做就抄人作业的。”“她有时偷看我的作业的”。“她仗着你喜欢她,就看不起人”。“她什么都要管,不关她事也要理。”我一听,原来她有这么多问题是我没发现的。但抄人作业是怎么回事呢,她的成绩一向不错啊。邹同学说“老师,她英语没抄,是抄数学的。她数学不会就跟我拿作业去抄,不给她就生气的。”哦,原来是这样。我再找数学老师了解,她也反映李同学数学方面并不是很好,不会又不肯问老师,只有抄同学答案来应付老师。这样下次只会让她越来越差。

  第二天放学,李同学又如常来到我办公室,问我有没什么事要她做的。这次,我没吩咐她任何事,而是跟她聊了起来。

  我说:“天天帮老师做事,你还真懂事,不过会不会影响你学习啊?李:“不会啊。”

  我:你的英语成绩很不错,那你数学呢

  李:数学也可以,不过没英语好。

  我:有同学反映,你数学作业抄同学的

  李:我, 我没有,我只是问她们。

  看来她不敢承认。于是我放轻声音说:不管以前有没有,我都不去追究了。记得以前我一直都跟全班说,我最不喜欢的是抄人作业或偷看同学的学生。抄作业抄到100分也没用,都不是自己的知识。只会害了自己。你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老师很喜欢你的。希望你不要让老师失望。作业不会做没关系,可以多请教老师,不要怕没面子。数学老师说她一直很乐意你去问她问题,知道吗

  李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以后我不懂就去问老师。”看她听明白的样子,我又说“你帮老师做事管理班级,老师很感谢你。不过在处理事情和同学关系上还要注意一下方法,不要把同学关系搞差了,跟同学说话可以客气点大方点,其实你人很不错,但就是没注意方法跟同学沟通,所以大家不信服你。只要你改进一下,我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李同学答应了回去了。从今以后,我特别注意了一下李同学的表现,发现她改进了方法,跟同学相处融洽多了,数学老师也反映她现在能不懂就问,没再抄人作业了。我为她的改变而高兴,我也希望下次的“三好学生”投票,全班同学能选上她。

古代德育名人小故事

  无瑕玉璧不可收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朝中最受汉武帝刘彻宠信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他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精致的盒子一看,不禁欣喜于色。原来,盒子里放着一对圆润、光滑的稀世珍宝--玉壁。于是,她喜盈盈地跑过去告诉了父亲。

  这对玉璧使司马迁思绪万千,他想到;我是一个平凡而品位低下的小官,人家是皇上的宠臣,为什么要送我这么珍贵的礼物呢?况且,这无瑕玉壁,不正是做人的一个榜样吗?富贵贫贱不由人,而品行则可以追求,使其洁白似玉。如果收下这对玉璧,我身上就增添了一分瘢痕污点。想到这里,他对女儿说:"自古无功不受禄,这无瑕玉璧咱们不能收。"说罢,他包好玉壁,交给来人带回去了。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出名的将相--廉颇和蔺相如。在廉颇以军功升为大将军,成为赵国重臣的时候,蔺相如还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里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国提出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的和氏壁,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国,他经过机智巧妙的斗争,挫败了秦国巧夺和氏壁的阴谋,完壁归赵。接着,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会上智斗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要高。

  这样一来,廉颇恼火了,他对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战野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况且他是个出身低下的人,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并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说以后,便处处忍让,尽量不和廉颇碰面。上早朝时,他经常推说有病,躲在家里不去和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相如连忙吩咐车夫引车避开。对此,蔺相如身边的人很生气,纷纷对蔺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是钦慕您的高义啊。如今您和廉颇同为国家重臣,他口出恶言而您却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厉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惭,何况身为国家重臣呢?!我们不成器,请求离开您。"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解释说:"你们想想看,是秦王厉害呢,还是廉颇厉害?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面斥责他,我虽然不中用,也不会单单惧怕廉将军。我所顾虑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国,仅仅是因为我们将相和睦。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我和廉将军好比两只虎。我所以采取忍让态度,正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颇就知道了这些话,对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内疚和悔恨。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廉颇脱去上衣,背着荆杖,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到相如,廉颇就恳切地说:"我这个粗鲁的人,只顾使气任性,不知道您竟能这样宽宏大量地对待我。"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收回门生贴子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从事抗清斗争。清朝统一中国后,他坚持不合作的态度,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威胁利诱,不出来做官,致力于研究学问,多有建树。

  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

  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便悄悄地代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果然,顾炎武很快便被保释了。

  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都变色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德育小故事

  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德育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她生了两个儿子,哥哥每天去田里干活,弟弟却在家里好吃懒做,哥哥吃的是粗粮,弟弟却吃的是鸡蛋、馒头,哥哥不高兴。

  等父亲回来,娘就在说儿子的不好。然后父亲就按着儿子打,弟弟去很快乐。

  后来母亲生病了,哥哥和他的弟弟把母亲送到了医生那里,然后他的病渐渐康复了,他想起以前的事情,可他们现在也在孝顺我,然后就说:“你是一个好儿媳啊,你们都起来吧!”最后他们都和睦相处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孝顺父母。爱学习、能吃苦耐劳。

有关德育小故事

  余干有一位姓陈的书生,对医术非常精通。

  他曾医好一位贫穷而且垂危的病患,没有收取分文,而且不求回报。

  有一天傍晚,姓陈的书生路过那位病患的家,患者家属留他住宿。

  病患的小姑告诉嫂嫂说:“希望你能陪他过夜,以报答他的恩情!”

  病患的妻子点头答应。

  当天夜晚,她就对姓陈的书生说:“您救活我的丈夫,小姑叫我陪你!”

  姓陈的书生看见她年轻而且美丽,颇为动心。但克制自己说:“不可!”

  少妇勉强他,他连说:“不可!不可!”而且拿起笔,在桌上连写“不可”两个字,最后几乎把持不住。他又连呼:“不可这两个字最难了!”

  他勉强挨到天亮,才离去。

  后来,陈姓书生的儿子参加考试,阅卷官丢弃他的文章时,忽然彷佛听到“不可”这两个字。

  阅卷官挑灯重看,再丢弃。又听到:“不可!不可!”

  阅卷官因此又看了一遍,决心不录取,忽然一直听到大声的呼声:“不可这两个字最难了!”因而便录取了陈姓书生的儿子。

  放榜后,房师询问陈姓书生的儿子,儿子不知原因,回去禀告父亲,他才回忆起:这是不邪淫的果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小学德育学堂

法制主题活动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