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的名言名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敬老

  1.汉文帝亲奉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还是一位孝顺母亲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间,刘恒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2.朱老总孝敬双亲

  朱德总司令对父线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顺。乡亲们常对他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参加革命后,当了总台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3.为老人奉献爱心

  西安市民王曾吾夫妇无儿无女,年老力衰生活上有许多不便。卫生学校六百多名女生,轮流担负起照料老两口的责任,她们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使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无独有偶,北京空军电讯工程学院七队第七团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义务照顾王承华老年夫妇16年。

  16年来,第七团小组的学员虽然换了一苦又一苦,但为老人献爱心的接力棒一直往下传:老人住的房子漏雨,学员们出钱出力修;老人寂寞,学员为他们组装了电视机和收音机;老人病了,学员们送医,喂药,端屎端尿;买米,买煤,担水等活全部由学员们包下。

孝敬老人的名言名句

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现在的社会潮流变化得越来越快,有的人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因为各种理由不孝敬老人,许多老人被子女抛弃、虐待。但是这些不孝顺老人的人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不仅生了你,还辛辛苦苦地把你们养大,他们用无尽的母爱来包容你,指引你,帮助你,而现在他们老了,你们连基本的关心和抚养都做不到吗

  我曾经看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主要讲: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讲: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父母在做各种事情时都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外还可看出,父母是必须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中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把他80岁的老父亲赶进了一个小木房,不给吃,不给喝,老人全靠邻居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亲情。

  在这里,我向那些不关心老人的人呼吁:“关爱你的父母吧,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太多!

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感谢是一种温暖的情感,象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我最最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是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容了我的一切优点与缺点,慷慨地送给我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空间,让我伸展开双臂,拥抱我想要的生活。我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力。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送我一片明媚的晴空;飘雨落雪的时节,他们为我撑起一把温情的伞。

  从古至今,就有许多孝子孝敬父母的例子。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但是同时也有许多不孝敬父母的事例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张三恨不孝顺,经常打骂父母,后来,父亲得病卧床不起,母亲忙于家务,父亲的身子整天动不了,就溃烂了,夏天的时候,就长了蛆,母亲看了就很心疼,从此不再离开半步,用木棍帮丈夫挑蛆,后来母亲出门,老头一人口渴,朝儿媳要水,儿媳就把老人身边的尿罐拿去,老人忍痛喝下自己的尿后,不久就死了!母亲因丈夫的过世,伤痛欲决,不久也死了!一日张三出门被车撞了,讹了人家两千块,私下解决了,回家后,张三的手臂开始溃烂,直到必须截肢,做了截肢手术后,还是一直往下烂,最终在痛苦的折磨下,张三死了!从前,有一鳏夫,历尽艰辛将一对儿子抚养成人,并给娶妻生子。不料,儿妻不贤;儿子不孝。可怜老人沿街乞讨,衣食无靠,居无定所。后经一才人指点,让其每时每刻携其睡枕,保证其子对其友善。老人按其说而行,每晚必枕,甚至去如厕也带之。此举令其子媳大疑,以为枕内有巨宝,对其善之。时过数年,老人过世,其二子抢其枕,并撕之;砖块落地,其子大悟,悔过不及。以醒后人。童年时的我一般聪明乖巧的样子,父母满足地笑了。只是,他们已不再年轻……我感谢我的父母,当我已不再年少,当我悄悄地数着父母头上的缕缕白发,当我轻轻地抚摸父母脸上的道道皱纹;我感谢我的父母,当父母已不再年轻,当春去秋来父母无声的爱依然陪伴在我的旅程,当父母慈祥的双眼装满了数不清的牵挂与温情;我感谢我的父母,当我初为人母用满心的关爱去呵护自己的小宝宝,当我轻轻地为女儿唱起那首《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终于明白:是我的父母,给了我整个的世界!我感谢我的父母。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也感到很汗颜。因为我也是前几年才知道父母的生日,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父母头上的每一根白法所承载的劳累和沧桑。也就是在前些天,才真正的感受到手里每一分钱的重量。也就是前几天,我才郑重的日记的首叶上写下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也就在前些天,在一次团支书会议上,赵老师的一句话:父母辛苦知多少,让我的心再一次被楸住。

  这些天,心里一直在想和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总想拿起电话,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儿子很爱她。可是每当自己想到这儿的时候,泪水就会情不自禁的流出来,总感觉到欠父母的太多太多,总感觉到说出这句话会让自己更加内疚和自责,可是压抑在心里会更加难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我们以前做过什么,只要现在我们给自己静静的一天,想想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想想我们明天的责任。拿起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课本,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听完每一节课,用心的过完每一个日子,我想我们父母那博大的心胸一定会容下,由于我们曾经的幼稚而挥霍的那些时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正应为有父母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才因此而变得伟大。正如罗素所说的--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我们应抓住我们有限的生命来创造我们给我们父母的无限的价值。我们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的孝顺父母!!!

孝亲敬老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最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的意向!

  人要孝。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当今之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人要孝。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谁都懂,但又真正有几个人去做呢?蓦然回首,自己已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父母默默的支持;也有过许多的失败,失败的背后是父母关心的安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户木匠人家,儿子和儿媳对其父亲特别不好,家里也算富裕,只给父亲做了一个小木碗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去讨饭。木匠五岁的儿子见了,便找出木匠做活的工具,拿出一个木块在一边敲打起来。他妈妈见了问他在干什么,小男孩天真地看着妈妈说:“等你和爸爸老了我也给你一个小木碗去要饭!”木匠一家顿时醒悟,开始全心全意的对他的父亲好。

  人要孝。那一次去姥姥家,姥姥在看戏。我虽然听不懂,但我看出来了大致意思:儿子受儿媳妇的诱导,要杀了他的母亲。儿子先将他的母亲拖到麦地里暴打一顿,毕竟是他的母亲,正义与邪恶在斗争,结果纠缠了一会儿,正义输了。就在准备杀死他母亲的时候,晴天霹雳把他给劈死了。这虽然有点不现实,但反映的道理令人深思。

  人要孝。这一星期的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筷子兄弟的《父亲》,我觉得这首歌写的很不错,回到寝室后还在“自我陶醉”,却遭到室友的讽刺:“你还听这歌?难听死了!”我无语,我也没有反驳。我想,他应该是指旋律方面的,如果是指歌词内容和蕴涵的意义,那么,我发自内心的鄙视他。回到家后,与发小谈论这首歌曲,我问他认为这首歌最好的是哪几句?他很快的回答说,当然是“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我问他觉得好的原因是旋律还是想要表达的内容方面,他想了想说都包括。我微微一笑,朋友问我笑啥?我说在旋律上这首歌的每一句话都差不多,但在内容方面,你说的太远大,太不现实。所以我认为“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我说完以后,朋友也对我的看法表示同意。

  现在我们很多人和我一样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情绪高涨。想要孝敬父母却因那不可逾越的代沟有气无力。但是,你一定要切记:那是你的爸爸妈妈,生你养你的人。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不蒸馒头争口气,用自己的生命来创造价值。

  时光时光快些吧,不要再让你受苦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幸福生活……

尊老爱老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之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还应该关心其他年幼的孩子。

  从古到今,中国古代有许多尊老敬老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父母……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我们的同龄人黄香更是对父母孝敬有加,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来临之时,他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加凉快清爽,把苍蝇和蚊子扇走,让父母安心入睡;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床焐热,让父母睡得舒服。后来他的事迹流传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还没到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年龄,但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老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买一次菜、做一顿饭……也许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情,不过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会眉开眼笑的。

敬老爱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一直是人们所极为看重的品德。今天,我们就谈论一下孝这个极为严肃的话题。

  孔子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所爱的事物我们也要爱,父母所尊敬的事物,我们也要尊重,这体现了我们的大儒、先贤——孔子,对父母的重视,以及对他们的尊重与顺从,也间接表达了他对的父母的爱,这就是孝。

  在古代有一些极为感人的,关于孝的故事,被一位叫郭居敬的人统一编辑了起来,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孝,虽然有些人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位孝子,都是一部讲孝的教科书啊!!他们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

  我最为推崇的是《怀橘遗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名叫陆绩的六岁孩子,他在去别人家做客时,发现一些橘子放在桌上,临走时,他拿起来几个放到袖子里准备回家,突然,橘子滚落了出来,主人看了,笑话他,可他却说:“我带回这些橘子是想给我妈妈吃,她非常喜欢吃橘子。”主人大为感动,赠给他了很多橘子。虽然这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但这其间透露出了陆绩对他妈妈的爱!!这就是孝。

  虽然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古代,孝被极度扭曲了!所谓人之发肤,受之父母,这是对父母的爱,和对妈妈疼痛十月怀胎的感恩,古代人们因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的人格主权都属于父母,这是我所不推崇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恩情,而把人格都给了父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当和父母有争议的时候,我们尽量商量着来,试着和父母沟通,而不是一昧的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味的听命于父母,当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我们忘了爸爸妈妈含辛茹苦的培育。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孝占领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光在古代,在现代同样有许多的关于孝的感人故事。

  马福建,浙江省德清县上柏太平村人。1959年3月4日生。他代过课、做过小工、卖过烧饼油条、办过校办厂。改革开放后,马福建开始承包种植、搞运输,以后从事海鲜生意。1996年他用自己做小生意辛苦积攒起来的资金,设立了全国首创的“孝敬父母奖”,1997年创办了莫干山老年乐园。马福建作为大孝子,事迹曾经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马福建曾经被多次评为县、市、省、全国敬老爱老模范。1996年马福建拿出了一万元,在自己的家乡上柏太平村设立了全国首创的“孝敬父母奖”,也在社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孝敬父母奖设立十年,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的好风尚。1997年,马福建毅然投资兴建了莫干山老年乐园,用自己的孝心让更多的老人安享快乐晚年。创办十年来,发展到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集居住、生活、娱乐、养生保健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床位200多张的真正的老年乐园!!(马福建资料来源网络)

  这也是孝,这是一种更广义的孝,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把爸爸妈妈的忧愁分担,在生活上多关心他,并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尽量分担爸爸妈妈的劳动量,如:洗一洗自己的袜子等一些衣物,拖一拖地等,当爸爸妈妈晚上回家时,我们应当适当的与他们聊天,并为他们减轻疲劳,如:给爸爸妈妈捏捏肩膀,为他们洗一洗脚。用实际行动,尽我们力所能及的孝道!

  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啊,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或是将来,孝道将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担一下吧。

关爱老人、孝敬老人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伟大教育家谢觉哉先生曾说过:“侍奉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的美德。

  从古到今,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流传着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的爱老故事!东汉的黄香,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典范:为了回敬曾经为养育他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父亲,九岁的他在炎热夏天的夜晚,用扇子将老父亲的床铺和枕头扇凉,将蚊子赶走,以免老父亲让蚊子咬;到了寒冷的冬天,小黄香便提前躺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体温焐热被子后,再让父亲睡进去……

  为了让老人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能有更多的娱乐生活,

  在暑假期间,我对周边的老人进行了采访,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老人。在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老年群体的辛酸与无奈,我亲耳聆听了老年人的心声。

  8月11日,我来到了小区内的王爷爷家里。王爷爷家里的条件较好,但是儿子和女儿现如今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一个孙子陪他,我早晨去看他时,他正在陪他的孙子一起玩耍。到了中午时,他的孙子午睡了,他才能休息一会儿。当我问他,没有孩子陪伴您寂寞吗?他却说:“是挺寂寞的,但是现在看到我的孙子天天快乐的成长,我就不寂寞了。”听到老人说的话,我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正当我与王爷爷聊天时,王爷爷的儿子和儿媳妇回来看望老人家了,王爷爷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往后的几天里我去看望王爷爷时,发现王爷爷家的门是锁着的,后来才知道王爷爷是被儿子接到市里去生活了,老人家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8月3日,我带着水果来到了孙奶奶家。孙奶奶的老伴很早去世,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一个人生活很孤独。每次放假我就会找孙奶奶聊天,孙奶奶从年轻时候谈到年老,从儿子谈到孙子,老人兴致盎然,聊的是不亦乐乎。孙奶奶待我特别好,就像亲孙女一样,她经常说“要是我的孙女也在身边该多好啊”我就笑嘻嘻的劝她,您就把我当您的亲孙女,我把您当亲奶奶对待,她笑了,什么都不说,只是一个劲的点头。

  看着小区内这些没有儿女陪伴的老人们,我的心里很难过。年轻的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终有一天成为夕阳红。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关爱。走近老人,让老人得到快乐的同时,孩子们也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老年人的生活幸福美满,继续绽放着生命的美丽!

孝亲敬老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为中国人,理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而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

  子游有句名言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是让我们尊敬老人,孝敬亲人的,不久前,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女人在河边挑水,有一个自豪女人说:“我的儿子的像牛一样健壮。”另一个女人也自豪的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像夜莺的歌声一样动听。”第三个女人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的儿子什么也不会。”打完水后,三个女人挑着水往回走。水很沉,刚走了一半你的路程,她们便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从远处跑来了三个男孩,翻着跟头向这儿跑来,另一个男孩唱着那动听的歌跑来,只有第三个男孩低着头向母亲身边跑去。其他两个孩子都向自己的母亲炫耀自己今天的收获,那第三个男孩二话没说,就帮母亲挑水。这是正巧有一个老人经过此地,正巧看到了这件事,其他两个女人都向老人询问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可是那老人说,他只看见了那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那位老人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孩子?经过我多遍读故事,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其他两个孩子只是炫耀自己,并没用实际体现,而第三个孩子虽然什么也不会,办他懂得如何孝敬亲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老人才说出。他只看到了一个孩子。

  现如今,有多少人不关新,及敬重自己的亲人及父母,是他们不会吗?不,不是的,这是因为他们不仔细观察生活中别人为你的付出,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总而言之,我们要孝亲敬老,多孝敬一下亲人及父母。

敬老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敬老’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可是在当今社会中,‘敬老’,早已被我们忘却。

  有人说,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孔繁森爷爷却做的非常好,他不但讲国家的事放在首位,更是将‘敬老’这俩个字诠释的很完美。

  在他平时忙进忙出的工作里,他总是要抽出时间来和自己的老母亲,聊聊家常。记得有一年元宵节,他带着母亲去看灯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这棉被,而我们最敬爱的孔繁森爷爷却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这个故事,无疑是像一颗石子投进我的心湖,引起一阵阵涟漪。

  再想想现在,看看那些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常年累月不去探望自己的父母,有的常时间懒的和父母联系,更别说什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是甚至只顾着吃喝玩乐而忘却了自己身边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有人去照料。

  有的人甚至因为厌烦了年老的父母,而将他们带到他们所陌生的地方丢掉。

  这些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孝老爱亲

  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

  当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欣慰多了。

  孙朋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因为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山东人。她刚嫁给丈夫时,丈夫就经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渐年迈,从此,家庭中一切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每当干完农活就赶紧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肯定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风雨无阻地撑起一个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笑容。这笑容,这孝心,有谁能不感动呢

  孝老爱亲,也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美与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为父母做什么:比如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让他们操心……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

  孝老爱亲,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承一份份美与爱,传承这一种伟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唤起每一个人的孝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

感恩父母最朴实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