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修心的句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关于修心的句子

道德经阅读心得体会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道德经读后感

  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 道德经 ,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 道德经 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 道德经 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 道德经 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 道德经 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 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读后感大全

修身养性

  世界上最令人敬仰的,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早已随岁月之流远去而又永恒在历史星空闪烁的前人康德如是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水奔流,带走几多冬夏春秋;大江东去,带不去的是那些伟人,光照千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忍受着“最下极矣”的腐刑,毅然、决然地选择“苟生”。那时的他,需要何等的修养、怎样的气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书——《史记》呢?然而,他的修养战胜了嘲讽、鄙视。战胜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着终于完成。因此,“忍耐”这样一种修养便在后人心中多了几分沉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此语,什么人的心灵能不震撼,什么样的人士能不肃然起敬?几经利诱、几经威胁几经折磨,住进阴湿地牢的文天祥,在“忠”与“奸”的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因此“忠诚”这样一种简单而又艰难的修养,在后人的心中多了几分重量。

  “忍耐”、“忠诚”、“坚强”而又“不屈”,只有高尚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品质。谁又能说这些品质不是源于内心极高的修养

  “英雄,不是因为武力而称雄的人,而是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罗曼·罗兰的这个定义,我由衷地赞赏。

  喜欢诸葛亮,不仅是因他的神机妙算,而且因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品德修养。我想,他之所以会观天象,会用风势,会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多半是来自他极高的修养吧!

  我们现在极倡素质教育,而社会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种修养的基本素质。古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德才兼备之人,而古往今来,谁又能以小肚鸡肠、犯奸作乱之心去成就一番人人赞誉的事业呢

  你是否和我一样,在为做一个真正英雄而奋斗着,那么让我们一起去修身养性吧!

  先有修养,后成大业,再做英雄!

关于修身养性经典的简短对联

  抱素怀朴 安性约身

  秉心真实 矢口贞诚

  不攻人短 莫矜己长

  藏器学海 崇德效山

  澹泊明志 宁静致远

  读圣贤书 行仁义事

  笃礼崇义 抱淑守真

  干国家事 读圣贤书

  刚毅多略 文雅少俦

  光明正大 朴诚坚贞

  好花半开 美酒微醺

  精神万古 气节千秋

  苦由欲生 悲从心来

  宽宏大量 远瞩高瞻

  宽人三尺 利己一丈

  宽以济猛 俭能养廉

  落时自舞 逝后闻香

  莫笑人短 勿恃己长

  贫不学吝 默无过言

  贫贱难移 威武不屈

  生作人杰 死为鬼雄

  失意休馁 得势莫狂

  事理通达 心气平和

  淑身涉世 谨行慎言

  俗心可鄙 流言莫畏

  文为人表 礼是身基

修身养性经典四字对联

  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端正心态干事,挺直腰板做人

  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节比真金铄石,心如秋月春云

  戒骄风清日朗,除躁海阔天空

  静坐自然有得,虚怀初若无能

  平平淡淡生活,从从容容作人

  谦者众善之甚,傲者众恶之魁

  人生当知自足,静修可与贤齐

  若能坦坦荡荡,何心战战兢兢

  卧下野莫忧怨,居高位不骄矜

  小酌令人兴奋,狂饮使人发疯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以不变应万变,见一物知百物

  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

  造物所忌者巧,与人相见以诚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知者乐仁者寿,居之安资之深

  终生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自然无我境界,随时忘归天地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我们公司的情况,在本来优越的工作情况下,我们创造了这个公司。在公司处于危难之时,我们从来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都想将公司做起来。我们正是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所以我们信邦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公司,公司壮大了,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道德经心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他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他。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心经的修持之善巧方便立正见

  修持《心经》时,首先建议大家把《心经》背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会背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时时刻刻从经文去理解和体会《心经》的真义,把《心经》的正见确立起来。

  修持佛法,要很谨慎,要了解佛法中的正见。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种种造作,不管是精神或肉体,都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而我们会轮回、觉悟,都是来自觉照的力量。这个觉照的力量,在很多佛典中的说法都不同,有的用「本心」,有的用「空性」,用「佛性」来表达,在《六祖坛经》则是用「菩提自性」。觉照的力量,是可了别的一种力量作用,但如果是杂染的,就变成意识作用,而非清净的觉照作用了。

  我们在凡夫位者,即为杂染之意识作用,故必须从意识的力量提炼出一种正见来指导,透过正见的指引,使杂染意识,还原至清净无染的觉照作用。

  在我们的身体中,其物质层次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的体性,及涵容这四大的空大所构成,而能分别了知这五大作用的力量是识大,此六大为我们身心运作的基本体性,在无明系统的运转下,使我们于六道中,不断的生死轮回。当我们厌离生死轮回,欲脱离时,就必须从四大当中提炼出一个殊胜的正见,指导我们达到解脱湼盘的境界;而佛典即是提供我们修行的正见之依据。

  每一部佛典所提的正见,在最深奥的体性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佛陀所面对的众生不同,根器和烦恼也不同,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随因缘而有差别。因此往往所见经文表面上互有冲突,而使许多研究佛典的人,误解了佛经,甚至怀疑佛陀所说之法。

  其实,这是不了解整个佛法的适应性所造成的结果。如果从最究竟的立场而言,每本佛经所达到最后的法性境界,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佛陀所说之法,绝对没有不同的见地。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众生,在语言及表达上会有些微的差异;在证量上绝对是同等的。因此,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陀面对特殊因缘的众生所讲演的,故而称经典为契经,即契与特殊因缘的众生。当佛陀透过众生自身的因缘,来宣说自所证悟的内容时,也希望透过这样方便善巧的教化,而使不同因缘的人,皆能体悟佛陀的证悟内容,而跟佛陀证得等同的境界。

  《般若心经》,就是我们直接掌握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心髓的经典。要达到般若经典之果德,就必须从中体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提示的正见,并透过经典所提示之正见,把我们修行当断、当立的见地,整个确定无疑,并信受奉行。只有这种无疑的信受所建立的正见,来指导意识修习,才能产生转识成智的功用;而以智慧的升华,指导我们的五大从事种种行为、关怀和观照,使整个世界受到我们智慧观照的影响。如此,才能转动这个世间,使世间成就跟经典一样的境界,这即是转经。

  所以我们要了知转经,绝不是持诵经典而已;持经只是转经、修持经典的初步功夫。我们透过正见,实际的观行,到最后,圆满这经典所达到的果地境界,才是真正的「转经」,也才是我们要谈的佛经修证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要修持的佛经,依见地、修道、果位,或是见、修、行、果等分明次第,使佛经成为一个日常修行的依据,以期达到生活与佛经融合为一。故而我们在修持《心经》时,首先必须彻底了悟心经的正见,使我们建立当断、当立之修法,然后依此当断、当立之修行,达到心经所现成佛之果德。

  我们了知这正见的重要性之后,现在就依《心经》之内文,别立出经典中所当断、当立的正见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学生就业指导简历作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