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的意义和价值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论语》,践和谐

  读书是一种享受。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书”。好书如同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一本好书不仅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甚至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与模式,而《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社会教科书。

  《论语》博大精深,被誉为“东方圣经”,成为历代皇帝选拔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宋代开国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其无以复加的称赞。《论语》内容丰富,除文、史、哲学、人生、教育等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论语》形式灵活,品味浏览不需费精劳神。所以,无论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论语》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得以茁壮成长。最近,我重读《论语》,惊讶地发现这本书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仍能提供温馨的向导。

  追求社会和谐是《论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孔子主张天下有道、近悦远来、天下归仁,极力追求一个政治清明、天下统一、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崇尚圣贤、道德高尚、风尚淳朴、百姓亲睦的美好理想社会。如果和谐的社会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可以认为《论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柢,“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养分;适度是和谐社会扎根的土地;法、德、礼是扶持与修正和谐社会的框架。《论语》中孔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对我们不断调整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行业、各位公民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论语》中提到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看作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同时提出了国家得以维持的根本,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论语》应成为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必不可少的社会教科书。读之、思之、践之,仿佛置身于先贤哲人、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既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又能增长我们的才干。

学论语的意义和价值

学《论语》,长智慧

  说起《论语》,应该是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我,也是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才走进《论语》,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经历,委实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拿发本子这件小事来说吧,我会因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这些本子“转手”给别人,那人的脸上虽有百般不愿,却还是帮我发了本子。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发本子本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却还要麻烦别人。为这点小事而让他人闹得不开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我定会不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不想学不好,光想不学也学不好。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伤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态度。因为数学我在暑假时是预习了一些的,所以上课时也就没太注意听,即使听了也不过是点点头罢了,脑子不动,当然就有疑惑,这点在家庭作业中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做数学作业时,总有那么几道题会把我难住,但我不愿动脑筋。于是,手机拍题便成了我的“救星”。书上都是“优”,到了考场就不这样了。我思来想去也没做出最后一道题,前面的题也缺于检查。这样的话,考试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脸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对这样的成绩,我只有无尽的悔恨,当初为什么不好好学呢?从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学习应该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越学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说的就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流过,日夜不停。每当我听见时钟上秒针一格一格前进的声音,便会陷入恐惧,时间为何这样快?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于是,我便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加快脚步奔向学校;在校园里的时光,我争分夺秒;做作业时,我奋笔疾书……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天过着七八十岁后能做的事情,还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时间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些有意义的事。如:清晨早起锻炼,坚持写好每一天的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这样,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实多彩的,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它流传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语都寓意深刻。学《论语》,长智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论语》的启示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标准。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许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那我认为:天下人尽可交之。我最喜欢的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也许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那我认为:天下人无可不成才。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等等。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当我读完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们明白了标准,剩下的就是去做了。让我们从自身到朋友再到社会,用论语改变世界。

《论语》的启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人们一定认为《论语》是高深的,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再朴实不过的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经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同样也是这样认为的,它教给了我处世之道、理想之道和最重要的学习之道……总结起来,就是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在《论语?卫灵公》里有这么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使他可以终身实践,永远受益?孔子作了3个字的回答:其恕乎!他又加了8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就是告诉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也是最是我收益的一点,那就是“宽容”。如今是一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免不了勾心斗角,那么多一点“恕”不就更好了吗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一些打斗,多一点“恕”不就会没有了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不忠诚了吗?与别人交往不忠诚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如果在处世的时候多加这样的“自省”那么社会不就更美好了吗?理想之道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志向理想有多么远大,而是在于内心的毅力和信念。无论理想是大还是小,实现所有的理想的基础,都是这两点。在《论语?子罕》中记录着: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之居,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有的人劝他说:“那么简陋的地方,怎么住呢?”孔子却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在乎的是内心的境界而外界是不重要的,同时孔子也觉得有了自己的高尚情操,陋室也会不陋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我学过的一篇古文《陋室铭》,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同样也是如此。住这一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刘禹锡同样也不在乎,只是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境界,屋子简陋一点又何妨?所以,理想是建立在内心的境界、信念之上的。学习之道知识就是力量,而如何汲取知识是最重要的,它能使人生富有价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告诉我们要边学、边想、边应用。只有这学与思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灵活起来,从而得到历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就会有新的认识。对于知识同样也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的态度,这样才叫真正的智慧。

  《论语》其实并不高深,仔细体会,它是非常朴实的,它让我懂了许多,使我真正的明白了生活之道。

《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是我国经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其核心是“仁”,即对人的尊重和仁爱。它是语录散文体,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经常地复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快乐的一面对待学习。现在学生平常不学习,不复习。一到考试忙的焦头烂额,抓耳挠腮。如果他每天复习好功课,也不至于考试时东瞅西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之乎”谈的是修身养性,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能因一点小事就与别人发脾气。现在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经常产生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大麻烦。我们要学会宽容、谅解。这样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才能使社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是辩证关系,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将会变成书呆子;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他是在空想。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有也,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孝心就谈不上做人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有些人不孝顺父母,也不赡养老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非常不容易,我们应该多帮父母做家务,将来长大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了《论语》后,我非常震撼,一部书里竟然有温习功课、反省自己、诚实做人、宽容他人。为理想而奋斗,取长补短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每句话都非常深奥,需要反复理解,才能明白它的多层含义。怪不得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我们应该以《论语》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

  从《论语》中,我学会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自己——我以为自己善良、宽容 ,但孔子的那种心境,我真的没有。我们总是把简单的想成复杂的,把容易的想成困难了,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最简单的,每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

学论语的意义和价值

学《论语》,长智慧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最让人信服的,就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论语》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它会时刻警示我们,努力去做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题记

  《论语》十二章是我们这几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它选取了《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创办了私学。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即学习不分贵贱、贤愚,他让平民百姓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这本书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两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三个人同行,除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去年国庆假日期间,天气甚好,爸妈单位的同事约我们一起爬山,我结识了一个“学霸”姐姐,听妈妈说她是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她可是当年中考县状元呢。我把姐姐作为我的偶像,我请教了很多学习方面的问题,姐姐一一耐心为我讲解。路遇一丛非常好看的植物,姐姐刚要去摘,我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姐姐说不认识。“哈哈,我认识”,我骄傲地说,这不正是前几天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荚蒾’吗?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原料,药用可以祛瘀消肿,治疗过敏性皮炎。同行的长辈们听完我的讲解,纷纷夸我知识面广,姐姐也赞叹自愧不如。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喜欢读课外书而已,离学霸姐姐的差距大着呢,我暗暗发誓,将来我也要努力考上浙江大学。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上面四个大字:博学笃行,这是小学四年级时张金江老师送我的。当时我不明白它的含义,跑去问妈妈,妈妈说意思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博览群书,学有所得,并且努力去践行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似懂非懂。直到今天学了《论语》之后,我才深深地理解了它的含义。小学时,我在镇上的学校读书,学生不多,我的成绩倒是一直名列前茅,我就有一种优越感,感觉自己无人能敌。升入初中,学校大了,班上人数多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每天的作业,考试的分数,老师都以优中差的形式予以评比,看到同学们都积极向上,激烈竞争,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任务:每天作业完成后务必读半小时课外书籍,时间允许的话,再读半小时英语。虽然难度有点大,但我选择坚持,因为我知道好习惯的养成只需21天的坚持,如果21天能坚持下来,之后就不是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我这样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最优秀的自己。

  《论语》,儒家子智慧之精华,它教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还教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学《论语》,智慧传颂千秋万代!

读《论语》,谈学习,悟人生

  在中国先秦文学的阆苑里,儒家经典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而在这块姹紫嫣红的园圃中,《论语》无疑是最为美丽的一朵奇葩。它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追记。《论语》全书不过二十篇,一万余字。

  《论语》通过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教诲,弟子们侃侃而谈的议论,用简洁的文笔记述了“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孔子一生的言行,给后世的中华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中有治国安邦之道,有处世的原则,有做人的道理,有学习的方法……《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教给了我们许多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论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而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忠恕”二字。“忠”,是对于积极的人来说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的要求更低一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让我明白了:自己有所作为、飞黄腾达时,应该想着尽心尽力去帮助那些无所作为、家里一贫如洗的人和自己一样有所作为,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忠”。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当别人有了过失、犯了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讥讽他或责骂他,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被别人讥讽或责骂。只要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宽容别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这就足够了,已经做到了“恕”。所谓“忠”与“恕”,简单地说就是乐于助人与宽以待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得、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而且,“忠恕”二字都以心字为底,又说明我们不光口头上要说,要用心去体会,以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和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人,这才真正做到了“忠”和“恕”。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应该交怎样的朋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被困惑的问题。在《论语》中,孔子就给出了准确、明了的答案。第一,不能交专门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朋友,而要交正直的朋友。第二,要交诚实的朋友,不能和虚伪的人交朋友。一个正直、诚实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给你勇气和力量,在你有过错时及时提出帮助你改正。所以,孔子说,这样的朋友是好朋友。第三,不能交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朋友,而是应该交知识渊博的朋友。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你会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从他的学习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从而也成为一个见闻广阔的人。而且,你有了困难,他还会用广博的见闻为你解决。所以,孔子说应该和正直、诚实、知识渊博这三种人交朋友。

  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除了做人的道理,《论语》教给我学习的名言也是数不胜数。首先是学习的态度,不但要专心致志,而且得迎难而上、激流勇进,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经历挫折就灰心,而是应该更加勇往直前。而更重要的是要虚心请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以请教别人为耻,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他人。而对于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要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但如此,对于那些高难度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反复思考,做到精益求精,千万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孔子还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在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学长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包含的哲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短地发掘当中的精华,更加深刻地研究其中的文化内涵,积极地实践书中的人生哲理,将儒家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让《论语》这颗明珠更加璀璨!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的现代汉语,但是却觉得它朴实无华又富有内涵,只是只言片语便勾画出一个拥有仁爱的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做人基本条件;“民无信不立”讲出治国真谛;“匹夫不可夺志,三军不可夺帅”酝酿壮志凌云……这些朴素的文字洗涤了我幼小的心灵,使它明澈无瑕,引我走入文学殿堂,在里面寻找我自己稚嫩的梦想……

  再读《论语》是在刚入初中,这次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细细品味那经典的十则。这时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每次品读都会有些不同的收获。

  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现在勾画好了政治蓝图,或许只是由于人类思想觉悟不够深,社会不够发达未能实现。这句话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这才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在欣赏《论语》的时候,我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用它来规范我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品读《论语》时,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人伦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才叶茂。人也如此,若无父母,不必说自己的抱负是何,只怕连生命也不曾有过。

  另外,《论语》在学习方面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记得在初四上学期,我急于求成,为了在考试中的到高分数,拼命做练习册,每天发挥“零点精神”。却忽略了书上最基本的例题与定义,辅导书上的解题方法让我眼花缭乱。后来的结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试中惨败,老师简单的分析了试卷,总体一句话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书上内容不熟悉”……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着重于复习书本上的基础内容,成绩渐渐上升,睡眠也足够了,每天快乐的学习,也没有最初的头晕目眩之感了……

  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之道;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本分的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温故知新”可为师的学习方法……

  孔夫子的《论语》博大精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细细品味,以他作为我自己的镜子,不断完善自己,将《论语》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传扬下去!

品《论语》,学道理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想到该怎样学习呢?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有的也许是很无奈的学,有的也许就是应付差事地学。学了《论语》后,我慢慢地懂得了不少的道理,也改变了我对学习的态度。

  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把学问视作乐趣的人。看看这么短短的一句话里,蕴含着这么深刻的道理,它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是呀,如果你只是懂得要去学习,而不喜欢它,那你怎么能够用心学好呢?如果仅仅只是喜欢学习,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学的很累,学的很疲乏无味,这样去学的话也是学不好的;如果你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很多,很轻松。

  在我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我喜欢学英语,英语课文是要求会背的。那天我在家背英语课文,背了几遍都背不下来,越背越烦躁。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儿子,还没背会吗?”我没好气的说:“太难了,烦死了,都背不会。”这时妈妈和蔼地说道:“儿子,要不你休息一下。和妈妈谈谈,你想想, 你把背课文当成了一种任务,机械地去背,又加上课文有点难,这样当然是背不好的。不如你把它当成一个故事讲,你可以想象着故事中的情节,一步一步的来背,这样又有趣有好记,也不感到枯燥了,对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开始试着把它想成一个小故事,自己是里面的人物,一个情节一个情节的想着、背着,果然我一点也不觉得烦了,而且背的也很快,感觉也有意思了,不一会我真的背会了,我开心极了。我明白了只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去学,学起来就很快乐,学的也快,这不就是《论语》中那句话的道理吗

  来,让我们一起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起快乐的学习吧。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教学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她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代进入了21世纪,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孔子的思想仍在发出智慧的光芒,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就是不能够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整的来讲,《论语》的真谛就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就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就是以这种朴素的、温与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她的弟子,她的弟子都就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数量多,流传广。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俯拾即就是,其思想的睿智,内涵的丰厚,就是那么深入地影响这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就是“仁”,一就是“与”。“仁”就就是“两个人”,也就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与”就就是“与谐”,“与”既就是生活中具体解决冲突的睿智,也就是就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与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既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还要人际关系就是互利双赢,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权责不清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健康有序的运行与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要充分发扬其中的理念与经验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在迷乱的世界中,不妨找个可以归往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从容与睿智。

  《论语》就是一部经典,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说德育方面。孔子说:“君子不严肃,庄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不就是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为人稳重,讲诚信不?假如我们作为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到孔子所说的这种程度,人人讲忠实诚信,人人尊重朋友,互相学习,相与为善,知错就改,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要完成与谐社会的构建不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

  孔子又说:“因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就是少有的。”(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就是教育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重,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要经常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如果我们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真能注意并做到这一点,那么小到违反校纪校规大到违法犯罪的学生就会大为减少甚至消失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谐社会的创建绝对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比如,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怪。(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这四个问题,证明孔子真的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请瞧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都就是一些什么东西呢?让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影片;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的死亡笔记;让学生“热血沸腾”的涉黑剧;让学生津津乐道的“艳照门”照片……这些东西对学生的成长难道没有坏处不?让这些东西在校园里流传难道老师们没有责任不?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不

  《论语》中多处记录了孔子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方针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宣传贯彻传统文化中这些正确的思想并让学生身体力行,那么我们见到的可能就就是一群既有现代思想,又文质彬彬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孔子作为教育家,作为至圣先师,不仅注重德育,也注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分别就是文献、行为、忠实与信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面前站着这样一个人:她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天文、晓地理、知格物;她有君子之风,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对上司领导绝对忠诚,毫无背叛之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下属对同级绝对信任,毫无怀疑嫉妒之心。如果这个人就就是我们的学生,这难道不就是教育的成功不

  孔子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子曰:有教无类。)这不就是我们教师应该反思的不?在我们的眼中,学生总就是有类别的,有好的,有坏的;有讨人喜欢的,有令人讨厌的。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抛弃我们世俗的偏见,秉承每个学生都就是好的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她们,还有不成功的教育不

  孔子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学而时习之”就是让学生不仅注重书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就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教育学生要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就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

  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说,用不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仅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就能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拨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来就就是来源于生活,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实际上,当代的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古代圣贤的意义,就就是用她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她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她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瞧我们仍然在她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家庭用电安全知识

爱情心理学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