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蛙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站在夏夜的田野中。在这个暑假,我又听到了蛙声。水稻田在黑夜的星空下,散发出稻叶的香气。蒸气中,田埂对面的房子一片都亮着黄晕的光。星夜空旷而美丽极了。几乎没污染,能看到很亮的星。

  再远处还可以看到灯火辉煌的几栋高楼,那就进入了扬中市区。我回来了。这儿是江苏省扬中市,我的故乡。距镇江30公里,距苏州百二十公里。

  “这个暑假,我终于可以回故乡了!”当我登上K537次列车时,心里这样说。带着激动的心情,我看着列车缓缓驶出柳州站。

  “乘客们好,本次列车从南宁开往上海南。”江苏,一个多么动人的地方啊!江南的水乡,也更是鱼米之乡。这儿比《稻香》这首歌还美,令人向往得乐到心里。

  “乘客们好,鹰潭站到了……”

  “乘客们好,下一站是诸暨。”

  “乘客们好,我们的列车马上要到达金华西车站。”

  随着“乱花溅欲迷人眼”,绿树阳光和花草越来越暖洋洋地出现在车外。与此同时,我的心更加兴奋了。窗外稻田成片成片地出现,巨大的电线架子和一座座小楼坐落在田野中,有零星的白色。巨大的白色大鸟不时从田中飞起。啊,江苏!这就是江苏!这儿比任何地区都要生态,更亲近自然了。一个站比一个站美丽繁华,而我也仿佛听到蛙声了。在之前,我已经很久没听过蛙声了,这些梦想渐渐远去,又回来了,仿佛更近了!

  “乘客们好,金华西车站到了。”

  “乘客们好,杭州车站到了。”

  我看着窗外,高铁的水泥柱立在外面,这儿好像是沪杭高铁。

  8月17日下午,15点10分。

  “乘客们好,这儿是上海南车站。”车子缓缓驶入站台。

  5天后,我站在了扬中市附近的田野中。在夏夜里,我可以听到那声声蛙鸣,极近的,又有极远的,宁静极了。

  在田埂对面的小楼第二层亮灯的右边房间,我的外甥在上网。他对我说:“表叔,欢迎来到扬中。”

  我终于又听到了蛙声。我永远忘不了,在这里听到的那动人蛙声。

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白天,细雨如织,夜晚,蛙鸣一片……

  学校围墙以东,旷野莽苍,此起彼伏的蛙鸣如在枕边,不歇的蛙声竟聒噪出一段童年的往事——

  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大概有几百平米的水塘,因为是三角形的,我们都称它三角汪,周围长满了一种称之为棉槐条的灌木,那里面生活着不少的青蛙,每到放暑假的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去那里钓青蛙回家喂鸡。

  钓青蛙不像钓鱼,钓鱼要静,钓青蛙要动。钓青蛙的饵料也不是用蚯蚓,要用黄色的丝瓜花或者方瓜花。钓青蛙也不需要钓钩,只用钓竿拴上一根细绳就可以了。然后在绳子的一头拴上丝瓜花或者方瓜花,就可以把细绳甩到灌木丛中开始钓青蛙了。

  钓的时候要不停的轻轻上下抖动钓竿,(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抖动,只是知道那样能够让青蛙快速上钩,现在才明白,青蛙的视觉是对运动着的物体才比较敏感的,它把抖动的丝瓜花当成昆虫了,呵呵,真是生活处处有学问。)当觉得钓竿突然发沉的时候,要快速的向后甩动钓竿,随着钓竿的甩动,钓绳也甩过头顶,快速的向后飞去,这时就会听到身后传来“噗”的一声闷响,那贪嘴的青蛙已被摔晕,仰面向天,四肢抽搐,抖个不停,这时上去抓它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了。

  钓鱼的动作要领,突出了一个“熬”字,在鱼上钩以后,要“以静制动”,通过放线收线,慢慢的把鱼儿“玩累了”“熬倒了”,才能让它服服帖帖的出水。而钓青蛙的动作要领,突出了一个“甩”字,要“以动制动”,讲究的是眼疾手快,一击而中。像高手过招,钓鱼用的是武当掌门张三丰的太极推手,是后发制“鱼”;钓蛙用的是雪山飞狐胡斐的必杀绝技,是先发制“蛙”。

  在我的家乡,钓蛙之“甩”,可谓妇孺皆知,且形成了一歇后语:家后面钓蛙——“甩”到家了。“甩”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含义比较特别。说某人“甩”,就是指这个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有点流流氓氓得意思。因此,老人家教训青年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别整天砸蛤蟆,钓蛙子,不干正事!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三角汪早已不复存在。钓蛙生涯虽然潇洒,但总是不务正业,且不够环保。把它折叠起来吧,放到记忆的沟回中,每每想起,倒觉得不是“甩”,而是“帅”,是家后面钓蛙子——“帅”到家了!

  室外,蛙声依旧,陋室,思绪如潮……

静听蛙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乡村的蛙声,悦耳动听。然而,我想说,如今城市的蛙声也不逊色。

  前天,晚上,寂静,但我提不起学习的劲儿。我读着“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便恍恍惚惚、飘飘然然、朦朦胧胧了。

  “咕咕咕……”一声清脆的哇鸣突然从窗外池塘传来,瞬间惊醒了我,我如麻般的思绪立即清晰可辨了。“咕咕咕咕……”一声又一声向我扑来,如晶莹的雨点洗涤着我的心灵。正当我享受这蛙声时,突然又是一片寂静,发生了什么?怎么让人精神振作的蛙声停止了呢?正当我期待蛙声再次到来时,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像蹦起来似的“呱”了一声,另一边又“呱”的回了一声。不一会儿,“呱呱”“咕咕”,一唱一和,它们好像在交谈着什么呢。我不由得和它们聊起天来,“嘿,小青蛙,你一长大就找到了好朋友了,你可真幸福啊!”“嘿,老兄,你找到心爱的妻子了?!这么欢!”“嘿嘿,兄弟们,你们谈论的是什么呢?让我也来跟你们辩论辩论吧!”

  无论是新婚之美好,或是朋友之情笃,还是辩论之开心,它们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青蛙们的对唱变成了合唱了,有节奏,有韵律,有动感,渐渐强烈,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寂静无聊的夜晚、深邃苍茫的天地间,蛙鸣声似乎成了主宰。我的心毫无征兆地沉醉了下来,沉醉于这片生灵之歌。

  蛙声如奶油一般,勾起了我不少甜美的回忆。

  正值暑假,外婆拿来两张大席子,放在地坝里。这两张大席子能容纳两个人,外婆在席子上铺了一张薄被子,我和二妹躺在上面,听蛙声,数星星。坐在席子上,摇着蒲扇的外婆和舅舅妈妈们摆起了龙门阵,我突然冒出一句,“妈妈,你以前听到过蛙声吗?响亮吗?”妈妈自豪地说:“当然了,我们小时候的蛙声比现在还大呢。”外婆接了一句,“那时的青蛙可比现在要多呢。”为什么呢?欣赏满天星、聆听蛙鸣的我思索着这个问题,直到我学习了有关青蛙的知识之后,才知道原因——

  如今的这片蛙鸣在告诉我,环境更好了。我欣慰这个社会带给大家环保意识,大家有了环保行动。我希望,世界各地,无论是乡村,还是哪一座城市,都有星星可赏,都有蛙鸣可听。

那淳朴的蛙声一片

  ——科技发达的现代,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每提起这首诗,我都会联想到那蛙声一片。

  乡村的夜晚,少不了有着那拉琴的蟋蟀,打鼓的蝈蝈。然而最多的当然是满池的蛙声,“呱呱”地聒噪着。起先会觉得烦人,但听惯后反而觉得它调和了夜晚乐队的奏鸣声,而那漫天的星斗,也仿佛在蛙鸣声中更加的柔和了。总之,蛙声,是夜的催眠曲中不可缺少的一章。晚上,听着蛙声的人们,不管多累,也能睡得熟而香实。而白天的人们,则就在对满池蛙声的惦记下,将日子过的宁静而热闹。小时的我不懂珍惜,总是认为蛙们的声音太烦人,因而更起劲地捞蝌蚪。后来知道青蛙吃害虫,才稍稍有所收敛,但始终不以蛙为然。但夜晚还是有蛙声——那一片喧闹而沉静的蛙声啊。

  后来?后来是在搞改革吧?那曾经是夜晚演唱队乐手的昆虫们,随着大片工厂的兴起而衰亡;那满地金灿灿的庄稼,随着一座座洋楼的耸起而拆迁了;就连蛙们赖以生存的绿水池,也填平建起了酒楼。失去家园的蛙们愤怒却无奈,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报复人类:车轮下,脚印里,电线旁……大朵大朵生命的血花谱写了蛙们最后的华章,也一并带着对这土地深沉的恋与恨……

  蛙鸣声声何处寻?蛙鸣声声无处寻……

  当小镇发展为城市,当村庄成长为社区,人们有了更多的东西,却遗失了那故土的蛙鸣声声。人们离开了这故乡的催眠曲,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于是干脆喝咖啡、听摇滚、拼酒……人们越来越别出心裁,去没想到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片蛙声,一片喧闹而沉静的蛙声。现在每到夜晚,就深深地怀念那一池蛙声,伴着漫天灿烂的星光。可是,现在也只能坐在那突兀地现出几点暗星的天空下,怀念那蛙声片片了。

  现代科学,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可是,有没有想过,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是否丢失了什么?仅仅是那淳朴的蛙声一片么

是否还能听取蛙声一片?作文

  “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绕湖飞……”熟悉的旋律在耳边萦绕,优美的画面在脑海闪现,听着,听着,心却随之变得沉重。

  犹记儿时,天蓝蓝、水清清。一群小孩儿光着脚丫子在河里捞鱼摸虾,鱼儿也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我们眼中,鱼虾是不可能灭绝的。累了,就躺在岸边的草地上,看着远方延绵的山脉和近处郁郁葱葱的柳树林。在我们眼中,树也是砍不完的。

  而现在呢?环顾四周,湖水河水不再澄清,随着工厂废水的排放,小河不堪重负;山峦不再葱郁,随着电锯飞快的转动,一棵棵大树倒下,裸露的山头都感到了羞愧,难道我们就不感到羞耻吗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竟在短短的xx年间由6万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万只;而在黑龙江,有人还在猎杀所剩寥寥的东北虎;在西双版纳,有人疯狂猎杀亚洲象,在集市上公开出兜售象牙、象骨、象皮制品;在鄱阳湖,每年有30万左右的候鸟被残害;而大量畅游于江河湖海的珍稀鱼类,正在过度捕捞下迅速减少。许多珍禽异兽被贩卖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餐馆,以满足一些饕餮之徒的口腹之欲。这一幕幕都令人心寒,地球所提供的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却无法填满每个人的欲壑。在我们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是不是要想着为我们的后代“留一口”呢

  丹麦人在钓鱼时,腰间总挂着一把尺子,每当他们钓起一条鱼时,就用尺子比划一下,若鱼太小就将其放回湖中,他们说是等鱼长大了再吃。看到这样的报道,不禁感到欣慰,我想,他们量出的不仅是鱼的大小,更是量出了国民素质的高低,还量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亲爱的同胞们,在我们奔小康的路上是不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好环境,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美好呢

  “哑——哑——”抬头看天,几只孤单的身影从天空掠过……

  “呱——呱——”同样凄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想这定是鸟类的控诉。

  听着、听着,心随之下沉……遥远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和谐图景,不知何时还能听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去听取蛙声一片

  寂静而灰黑的夜晚又到了,在一处散步忽闻一阵久违的蛙声。“呱~,呱~。”声音洪亮悦耳,我仿佛又回到那个遥远的秋日。

  那是一年暑假,乡下的外婆家玩。天气虽不是很热了,但到时仍然蛙鸣不绝于耳。田地间仍会不时跳出几只青蛙来,他们趴在田间地间,不紧不慢的叫着,似乎一点不为将要萧瑟的秋风着急。看见人来也不知避让,似乎这是他们的地盘。不过我并不恼,反而亲近起他来。他短短的脖子,突出的眼睛的确和教科书上一模一样,我不觉得笑了起来。

  又是一个晚上。天气不错,月明星稀。那个亮亮的大圆盘高高的挂在空中。我搬一把躺椅,躺在静静的夜色下,对月沉思。忽的,像有人领头似的,蛙鸣响起来了。起初是三三两两,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大,蛙们沸腾起来。像是在给月亮的话剧伴奏,好像是在对着那张圆圆的脸示爱那,又好象是一群无知的山村野夫,在欢呼美女的出现。

  那美女有些羞涩,不一会便将那美丽的脸掩起一半。那群蛙呢?却有些不管不顾叫得更激烈了,仿佛对月姑娘有些不满了。不满归不满,人家要走,你也拦不住。终于,那张大圆盘在一片唏嘘声中离去了。但蛙们还是不依不饶的叫着,希望月姑娘能回心转意。但到底是徒劳,月姑娘被惹急了。好久,蛙们终于认清了现实,蛙声小了下去,但还有几位执着者,零星发出几阵恼骚……

  一阵热浪袭面而来,我一激灵回过神来。

  该回去看看了吧!那儿有我年迈的外婆,那儿有美丽的田野,那儿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回去吧,去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寂静小河塘边传来阵阵清越的蛙声,动人心弦,轻轻的,静静地,如同指尖跳跃的音符,想起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乡村小路,弥漫着泥土的芳香,下过蒙蒙小雨的点点泥泞,河塘里,岩石边,两个模糊的背影,穿着同样的白色花裙。微风翩翩吹过,寂静的小河塘泛起涟漪,那抹白色也轻轻的摆出花纹,那么幽美,宁静。

  原本静悄悄的塘边传来点点蛙声,那么清脆,仿佛是上苍慈悲赐给孩子们的礼物。它唤起沉睡在人们心深处的那抹点点绿色,小河塘里的荷叶如同沉睡中刚刚醒来,朦朦胧胧的,随着那阵阵清越的蛙声摆动着,那俏丽的舞步。白色裙摆也悄悄的绽开一丝波纹。和着它的鼓点,降下的小雨滴落在河塘中央,河面的波纹悄悄散去,一圈一圈的绽放。

  “姐姐,我最喜欢听小青蛙的声音啦。”姐姐总是握住我的小手,轻轻的笑笑,摸摸我的头。“嗯,喜欢听姐姐每天都带你来好不好。”女孩的裙摆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的飘起来。乐呵呵的笑了。这是,在深深小河底传来的蛙声更清晰了,小女孩最珍惜的宝贝似的。她握着姐姐的手,寂静的享受着这仿佛来自她们心底的声音。

  天空中又下起了细细的小雨,如细丝,如牛毛。乡村小路上原本稀疏的人儿都匆匆向相反的跑去。急着回家去。密密的小雨落在人们的头上。清越的蛙声也仿佛稀了些。那抹白色的身影还是没有离去。还是那么寂静,任凭那丝丝雨水落在裙摆上。伸手接住那飘落的小雨。“姐姐,你看这雨多美啊,你听小青蛙唱的多么好听啊。”咧开嘴笑了笑。那么天真无邪。河塘里的小青蛙叫的更欢了,仿佛听见了女孩的话。

  ………………

  女孩渐渐长大,脸上还是残留着儿时的笑,只是一个人站在河塘边,微风轻轻拂过,长发飘动着,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两行泪爬上脸颊,还是困苦的笑着。依旧是而是的乡间小路,弥漫着芬芳。小雨微微的下着。河塘里的蛙声没有儿时那么清越,那么幽美。偶尔稀稀零零的鸣叫着,有一丝哀伤,一丝无奈。仍然是“丰年”时节,只是少了一个人。

  三年前

  “姐,你还会回来吗?”女孩已经泪流满面。“会啊,一定,我们不是要一起听蛙声的吗,姐姐只是实现了梦想,你要祝福姐姐哈,不要哭了”女孩只是不住的点头,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到最分离的时候,姐姐没有哭,只是在笑。姐姐上了火车,向女孩挥手。直到看不见女孩白色的身影,才簌簌的泪流。只是女孩没有看见。

  …………

  三年后

  女孩站在火车站,挥着手,仍然是一袭白色的长裙,笑着看姐姐一步步下了火车,飞奔过去,抱住姐姐,泪流。“怎么又哭了,姐姐不是回来了嘛。”回到儿时的小村庄,只是另姐姐惊讶的是盖起了小楼,再也没有儿时的那派乡村景象。再也没有泥土的芳香。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湾小河塘。再也听不到那悦耳的蛙声。姐姐哭了,妹妹哭了。他们再也不能手牵手一起坐在岩石上。

  在她们心底的蛙声,悦耳清脆的蛙声,再也不会回来了……

听取蛙鸣一片作文

  夜幕降临。

  没有了早上的聒噪,周围显得宁静而祥和。此时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无心观看其他风景,合上了眼。

  良久,天空竟飘起雨丝来。像一根根线,雨轻轻从我脸上拂过,那感觉难以言状。时间匆匆的过去,把雨也带走了,不留痕迹。不曾停留。

  “呱呱呱突然想起了一阵呱鸣。一声。两声。三声……这蛙鸣声愈来愈响,也不知是哪个合唱团在暗处清唱。我想,这是一定是一支特别的合唱团吧。没有指挥,却极其有节奏;没有乐器,却格外美妙;没有私下约定,却显得异常和谐。这样的合唱团怎能不特别。

  听着这一片蛙声。就像品一杯铁观音,清爽自然。

  请不要为这一片蛙声而烦躁,这一音乐,需要你用心去倾听,怀着一份淡雅的心去聆听。也许你会听到大自然对人沉甸甸的期望。

  这一片蛙鸣萦绕在耳边,久久不离去。

  这篇自己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额

听取蛙声一片高一作文

  进入七月中旬,天空一直是雨水淅淅沥沥。我再次来到了菜园,听到的是蛙声一片。

  远远的就能听到长短不一的蛙声。我觉得好奇,往年这个时候,我怎么没有觉得青蛙在歌唱呢

  怀着好奇心,我问了问周围的人。有个年龄大的人,这样的解释让我觉得好奇特:原来,这里的菜地本来是荒草地,因为人们的勤劳,开垦出来,种上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这里的环境也好了许多。这个,因为雨季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这个时候也是青蛙特地出来表演自己的唱功。

  仔细听:声音长短不一,粗细各异。时而是自己的高航:呱呱。呱呱。时而是合奏的呱呱呱,呱呱呱。好像有个乐队的指挥。在田野间演唱。水塘是它们的舞台,周围的行人是他们的听众,微风是给青蛙们送去轻抚,天空不时还会落下几滴雨滴,好似青蛙的合奏感动了它们。落下的泪滴。

  我怀着好奇之心,要了爸爸的手机,录下了青蛙演奏曲。要把它们的合奏放给我的同学们。

  天空中不时有喜鹊叽叽喳喳,伴随着雨声,加上“青蛙合唱团”。吸引了附近的好多行人驻足聆听。

  经验丰富的人从这蛙声里,听到了另外一种信息。一个说:“现在正是青蛙繁殖期,鸣叫的都是雄蛙,这样才会得到雌性的关注。”

  原来如此,是适时的雨水,良好的环境,给了青蛙这样一个空间。有人说:“等雨季过去,这样壮观的青蛙大合唱也会结束”。

  想到了辛弃疾大诗人的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数字媒体技术

200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