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诸葛亮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着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诸葛亮和司马懿

三国英雄—诸葛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人都听说过。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老奸巨滑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蜀国臣相诸葛亮。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人人皆知。《草船借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吴蜀联盟时,周瑜想借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剑的事由杀掉他。但诸葛亮却想出一条妙计。——向曹操借。他利用天文知识,借用东风,一天便借来十万支剑,让周瑜的计划落了空,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我喜欢诸葛亮不仅因为他足智多谋 ,更因为他对蜀国的忠诚。

  诸葛亮因为刘备的三顾之恩,便尽心尽力辅助蜀国,当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面对这位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忠心耿耿,始终如一。虽说最终没有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他的英名却永世留存。

  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大意的时候,大意失荆州、挥泪斩马谡更将其描绘的栩栩如生。但他的忠诚和智慧是却是深深打动我的。

  这就是我喜欢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司马懿语诸葛亮的三次对决的故事

  第一次对决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遭遇。

  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也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此时,老将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资治通鉴》)主张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不应该只尾随而不敢追击。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并不听从,还是继续尾随诸葛亮,追上蜀军后,司马懿还是不与诸葛亮交战,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继续据险不战。司马懿此举令众将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资治通鉴》)的话。

  到了这年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在部将的纷纷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于是司马懿随即退军保卫大营,继续坚守不出。至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

  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第二次对决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计诸葛亮在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调运粮草,以备再战。而司马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在乎东吴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方针,“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在此处搞起了屯田,显然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司马懿为何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看,武功是曹魏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若沿着渭河,取道武功,则可直接威胁长安。如果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展开决战。这是与司马懿的战略初衷相背离的。而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很重视这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已到,“淮逆击却之”。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解,建议明帝西幸长安。但魏明帝则轻松地说:“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为平息众怒,乃上表请战。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执持符节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得知此事后,无奈地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死后的对决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名撤退,从而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对此,司马懿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诸葛亮260人吓倒司马懿大部队

  数学为我们生活解决了许多难题,你可能不知道吧,利用数学知识,古代曾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这是发生在《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小故事,它让我明白了不少数学道理。

  话说当年司马懿带兵驻扎在一座城下,准备伺机攻下城池,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武艺高超的张飞奉命守城。此时,诸葛亮手下守城的士兵只有360人左右,司马懿上千人的队伍显得很庞大。刚开始,诸葛亮为不使司马军看出破绽,让360人一齐上城墙把手。他将每个墙角布兵10人,沿城墙每边布置80人。过了2天,诸葛亮突然下令撤下100人轮番休息,只让260人守城,他在每个墙角布放60人,每条墙边只布放5人。张飞将军想:260个士兵驻守在城墙四面,每一面只有65人,这样一来,敌人很快会知道我军兵力不足呀!于是,他跳着脚反对道:“这可不行啊,敌人发觉我们兵力这么少,会加强进攻,这城必然要落入他手的!”诸葛亮却不急不忙地给张飞作了分析,张飞恍然大悟,直夸诸葛亮神机妙算,才华横溢。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误以为城内敌兵众多,几天后,班师回京了。

  诸葛亮运用了什么“迷魂药”,让司马懿被260人吓“回家”呢?下面我来解释一下其中的奥妙:

  这是两次布兵的图:中间空的区域为城区,四周表示城墙,方格中数字表示兵力布放。

  第一次:第二次:

  10

诸葛亮又一次击败了司马懿

  诸葛亮又一次击败了司马懿,各营将士的兴致很高,都在大摆庆功宴,而诸葛亮却没有面露喜色,他对小诸葛说:“粮草已经迟了三天没到了,再过十来天,大军就要断粮了。”小诸葛道:“以往粮车一般来得很及时,从来没有迟过三天,这回是怎么了?”诸葛亮说:“前几天有人报信,说是送粮的粮官换人了。”小诸葛问:“换成谁了?”诸葛亮说:“不清楚。”小诸葛说:“第一次运粮,难免有失误,再等一等吧!”

  谁知又过了十二天,运粮官才到达大营,只见他拿着一只酒葫芦,一边喝酒,一面赶着马。诸葛亮说:“你为何要延误时日呀?”那人说:“山路坎坷,实在不好走呀!”诸葛亮道:“好个山路坎坷,分明是你喝酒误事,酒气都扑到我这儿来了!”那人说:“我没有喝酒误事呀!”诸葛亮说:“延误十五日,按军法,当斩!”那人道:“丞相,下官是第一次运粮,还是李严内侄,请丞相看在叔父的面子上,饶我一命吧!”诸葛亮说:“好吧,既然是第一次运粮,就饶你一命,来人呐,拖下去,重打八十军杖!”粮官说:“八十军杖,要把人打死呀!”几个军士把他拖了下去。

  把粮官送回去之后,朝廷突然传来圣旨,召诸葛亮回汉中。小诸葛说:“义父这几年连年征战,会不会陛下怀疑你了?”诸葛亮说:“不,陛下从来都没有主见,对我十分信任,不会是陛下的意思,倒是那李严和我总有不和,我又打伤了他的内侄,他一定想报复一下。”小诸葛说:“那怎么办,义父率大军保护,也好安全一些。”诸葛亮道:“不必了,我就带五十个甲士去会会他,你留在这里对付司马懿,我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小诸葛说:“义父多保重呀!”诸葛亮说:“一两句谗言,不足以要我性命。”

  小诸葛便在军中对付司马懿。这段时间,司马懿也被诸葛亮打得不敢轻举妄动了,他一直没有进攻,倒是魏延那边来了一个降将,并且斩杀了魏军一员悍将,还告诉魏延了魏军机密,魏延便率军出发了,小诸葛想去劝他,可是路途遥远,去也来不及了。不料,魏延中了司马懿的埋伏,两万精兵死伤大半。

  诸葛亮回到了营寨,各营赶忙向诸葛亮汇报这几天的情况,诸葛亮听后,心痛不已,说:“这两万精兵可是我大军精锐,没了他们,以后就不好进攻了。”小诸葛问:“运粮官换掉了吗?”诸葛亮道:“换成了李丰,此人十分能干,是个好粮官。”小诸葛说:“今天,粮食就该运过来了,怎么还没有来?”诸葛亮说:“我也不知呀!”第二天,运粮官李丰来了,他对诸葛亮说:“丞相,运粮要道被山上落下来的巨石堵住了,我们只好走剑阁小道,这次只有五百石粮食,可都是弟兄们一袋一袋扛过来的呀!”诸葛亮说:“给你们增加些人手,能保证及时供应吗?”李丰说:“剑阁小路狭窄,再派人手也没有用,而且负责清理路面的人说,要来年才能清理干净。”诸葛亮道:“我早年发明的木牛流马,适合走狭窄、坎坷的小路,你看看行不行。”说着,诸葛亮拿出一张图纸。李丰高兴极了:“丞相,这种独轮车正适合走剑阁小道呀!“诸葛亮说:“那就让军中工匠赶造吧!”

  第二天,传来消息:“木牛流马被司马懿劫走了!”大家都急了,只有诸葛亮一笑,说:“怕什么,我就是让司马懿夺走的!”“小诸葛、姜维!”“在。”“木牛流马的车头有一个小木舌头,只要把它一扭,独轮车就不会动了,你们要根据这一特点,劫来司马懿的粮草!现在不能给你们太多的兵马,只给你们一千兵,希望你们能完成任务。”小诸葛和姜维说:“领命!”一路上,小诸葛可发愁了,只有一千兵,怎么劫粮草呀,敌人运粮的将士也有两千呀!小诸葛说:“这回真是不好办了。”姜维说:“其实我早就想好怎么办了。”小诸葛说:“怎么办?”姜维对后面的马车说:“快把东西抬出来!”两个士兵抬出了一个巨大的箱子。姜维说:“你看这是什么?”小诸葛打开箱子一看,是五百件魏军铠甲、还有五百件想象中的天兵天将的铠甲。姜维说:“我们派五百兵船上魏军铠甲,假装检查他们的粮草,趁机把木牛流马的舌头扭过来,另外五百兵穿上天兵天将的铠甲,埋伏在山上,等他们一推粮车,推不动,我们就虚张声势地冲下去,他们还以为是天神保佑蜀军,便会放弃粮车,落荒而逃了。”小诸葛说:“好计谋呀!可是他们逃脱的小兵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会追来的。”姜维说:“也是。”小诸葛道:“那我们就把他们全部歼灭!”姜维说:“怎么办?”小诸葛说:“我们装作魏兵的军队‘检查’完他们的粮草后,就兵分两路,一路到他们前面去,一路到他们后面去,等我们的伏兵一出动两边军队正好折回,包围他们。”姜维说:“你来看看地图吧!”

  “红色军队是我们的伏兵,绿色军队是敌人,我们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他们找到空子,逃到山上,然后再跑回司马懿大营。我们伏兵的长度是八十丈,他们的长度是四十丈,当我们检查他们的粮草时,他们的后军刚到我们伏兵的左边一头,敌我双方每分钟走十丈。你看我们装作魏兵的部队该往外走多远,才能等他们就要逃出去时,正好截住。”小诸葛说:“我来算算,既然木牛流马不会动了,那我们往左边走的军队就不能动,干脆埋伏到山上,往右边走的军队嘛,他们每分钟走十丈,前军走到伏兵右端所用的时间是:80-40=40(丈)40÷10=4(分钟)4分钟走四十丈,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另一部分人走到离伏兵右端四十丈的地方,也就是让我们的伏兵等检查过粮草四分钟后再出发。”姜维说:“也就是让一队士兵向右边走,走到八十丈后打住,折回来。”说罢,便布置去了。

  话说“检查”粮草的士兵扭转木牛流马的舌头后,便成功分成两队,各自执行任务了。敌人发现独轮车推不动,正在纳闷,只见一边有天兵天将杀出,赶快后撤,后面又遭遇了埋伏,只得往前冲,冲到前面,正好有一支军队杀到,势不可挡,只好束手就擒了。这次,姜维和小诸葛截获粮草三十万石,解决了粮草的问题。

司马懿PK诸葛亮

  诸葛孔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没有夺取大魏半寸土地,最终命丧五丈原。 诸葛亮用兵奇诡而近妖,但遇到了隐忍奇才司马懿,虽小胜无数,但无所建树,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劳师动众,穷兵黩武,以致蜀国国力渐渐空虚。

  孔明大半生鲜逢对手,不惧曹操,更不怕周瑜。征战数十载无往而不胜。自遇到司马懿,蜀军之败由此开始。先是失街亭,断绝粮道,孔明虽用空城计败走司马懿,但最终带着一千老弱病残退回齐山。 五出祁山,由于司马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亮奈何不了他,送女人衣服企图激怒司马懿,谁料懿不但不以为耻,反而欣然受之,大加赞赏!真不愧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大师!其用治军之潇洒,心胸之豁达尤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举轻若重,致其积劳成疾,活活地被司马懿拖死在五丈原。姜维虽依计用木像吓退了司马懿,但毕竟是死了的诸葛! 诸葛亮在蜀中操纵着权力,刘禅尔等对之言听计从,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无所阻力。

  反观司马懿在朝中举步维艰,魏主曹操、曹丕、曹睿对之忌惮很深,虽有雄才伟略,却处处掣肘,随时都可以被魏主罢黜、治罪和斩杀,处境之凶险,处事之谨慎超乎想象。司马懿可以说是两线作战,不但要对付诸葛亮,还要处心积虑地对付自己人,施展才能的机会远远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几乎垄断了蜀国的大小事务,这样虽算是鞠躬尽瘁,但也是压抑了其他人的才华。

  能者多劳无可厚非,但为帅更多地是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每个人的力量!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和诸葛亮的领导有莫大干系。不注重锻炼和培养人才,关键时拉出来天水一匹夫——姜维,其结果是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 司马懿能屈能伸,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关键时候果断出击,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子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灭吴国,自此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司马氏终于笑在最后,足见其天纵之才!

司马懿与诸葛亮之精彩PK

  城上,一个人身披鹤氅,头戴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燃着香,悠闲地弹起琴来,而城下,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过来。

  这个场景应该是人尽皆知了:这城上坐着的便是诸葛亮,而城下,指挥这支队伍的便是司马懿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

  当时,因为马谡大意失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而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队也有一半去运粮草了。当听到司马懿来袭时,众人大惊。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他命令收起所有旌旗,士兵原地不动,大开城门,每个城门派二十名士兵化装成老百姓,洒水扫街,而自己则登上城楼,悠闲地弹起琴来。

  等到司马懿到来之时,看到这一番太平景象,以为城中有埋伏,于是便退兵了。

  ——这是我们看见的,而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呢?其实,到最后,真正的赢家还是司马懿。

  仔细想一下,当时司马懿为什么要撤兵呢?他完全可以派一小队人马进去探个虚实:如果真的有伏兵,再撤也不迟啊,又何至于试也不试一下呢?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性多疑吗?其实不然,他之所以不试就撤兵是因为他有更长远的打算。

  当时,曹氏集团对司马家已经不是很信任了,而曹家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他司马懿又是诸葛亮的劲敌,曹家如果想战胜诸葛亮就必须要用到司马懿。所以,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司马懿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所以说,诸葛亮对于司马懿来说还有用处,所以,他就必须得留着诸葛亮。诸葛亮其实就是司马懿手中的一粒棋子,任司马懿摆布,被司马懿玩弄于鼓掌之间。

  再看后来,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后,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叫阵,只是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至极,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服,并附上书信一封,讽刺司马懿。而司马懿却厚待来使,依旧坚守不出。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堂堂蜀汉军师出此下策,无疑是无奈之中想要给司马懿一个“莫大的侮辱”,好让司马懿与他决斗。而司马懿呢,根本没有和他斗一时之气,他知道诸葛亮行军路途遥远,粮草供应难,一定急于交战,所以,他与诸葛亮打开了持久战。所以司马懿不是消极的忍,而是在等待。正是在这种等待中,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诸葛亮巨星陨落,蜀军不战自退,司马懿胜了。

  我们往往只看见空城计中诸葛亮用计谋使司马懿退了兵,但是,对于后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却看不到,而这才是最精彩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技高一筹也在这里体现的最充分。

诸葛亮大战司马懿

  这天,诸葛亮对小诸葛说:“这么些年来,我和司马懿彼此打斗,大多是用计谋、伏兵。这次,我们也该光明正大地打一仗了。明天我率军到空地上去,与司马懿对阵。”小诸葛说:“好呀!”

  司马懿接到这个消息后,真是欣喜若狂。他对部下说:“论伏兵、计谋,我不如诸葛亮。可是要是论阵法,就不然了。我自幼熟悉阵法,懂得其奥妙所在,一定可以战胜诸葛亮!”第二天,两军便在原野上对峙了。司马懿骑马出来,对蜀军说:“邀诸葛亮过来说话!”诸葛亮对小诸葛说:“你推我过去吧!”小诸葛便和一个士兵推着四轮车,跑到中间的空地上。司马懿翻身下马,说:“久闻先生大名,敬仰呀!”说罢,便坐到了地上。诸葛亮说:“仲达呀,我看你有真才实学,不如投奔我蜀国,我们共图大业吧!司马懿一笑,说:“这么老头子了,还图什么大业呀?”诸葛亮说:“老了就没有志向啦?”司马懿说:“你何苦呢?干脆退兵回蜀国,好好休养着,我也可以清闲清闲。一把老骨头,还连年征战,吃不消呀!要么你就来投奔我们,咱们俩每天吟诗作赋,喝酒赏梅,多自在。总比这在沙场上驰骋舒服多了。”诸葛亮一笑,说:“那你投奔我,我那里也有美酒,也有梅花,还比这魏国暖和多了。还有,你那主公,他信任你吗?你若稍有不慎,就要掉脑袋呀!”司马懿道:“我习惯了这北方水土,不想背井离乡了。”诸葛亮说:“那好吧,我们不谈这些了,这么些日子不见,你的兵法韬略可有长进?”司马懿道:“要不我摆个阵你看看?”诸葛亮说:“行!”司马懿把手一挥,军中立刻开始活动,不一会儿,便摆成了一个圆形的阵。司马懿问:“认识这阵吗?”诸葛亮道:“此乃混元一气阵。”司马懿说:“会破吗?”诸葛亮说:“既然我认识,我就会破!”司马懿道:“你也摆个阵,我看看我能不能破。”

  诸葛亮站起来,把手一挥,蜀军也立刻摆成了一个阵。司马懿说:“我让人去破阵了,告辞。”诸葛亮回到阵中,只见司马懿的军队冲了过来。

  司马懿的军队从右下角的门中杀入,只见诸葛亮把手一挥,蜀军突然变阵了,一下子什么门都没有了,立刻困住了敌军……

  司马懿见到蜀军变阵,还不知是什么阵,只见三个蜀兵推着一辆小车过来了。蜀兵说:“魏军远征,一路辛苦,特送墨猪三头,犒劳魏军。”司马懿打开蒙在车上的被子,里面原来是司马懿派出的三位将军。司马懿叹息道:“看来论阵法,我也比不过诸葛亮呀!”小诸葛说:“我们让三军冲锋吧!”诸葛亮说:“全军冲锋!”大军一下子冲了上去,司马懿的军队只好撤退。诸葛亮对小诸葛说:“给你两万快骑,前去追赶司马懿!”小诸葛说:“是。”司马懿大军正在往大营逃跑。这中间有一个峡谷,比较宽,每排能走一百人,每排要占二尺长,峡谷共长六十里,司马懿共十五万人,行军速度每刻钟三里:150000÷100=1500(排)1500×2=3000(尺)3000尺=3里60+3=63(里)63÷3=21(刻钟)小诸葛想:两万人如果硬拼,打不过十五万人,必须先到山峰上,好射箭灭了他。小诸葛看了看这山峰,想:我军的速度是每刻钟五里,上山的地方在峡谷中间的一段,我们到那里还要三十五里,两边的山峰是半圆形的,正好拼成一个圆,他们的直径就是峡谷的长度。中间都有个山头,不能伏兵,只能伏在两边的栈道上,所以要绕过山头:35÷5=7(刻钟)60×3。14=188。4(里)188。4÷4=47。1(里)47。1÷5=9。42(刻钟)9。42+7=16。42(刻钟)16。42刻钟﹤21刻钟完全可以。小诸葛说:“不要追赶,全军上山!”到达山上后,司马懿的大军正在往这边走呢,小诸葛下令:“放箭!”司马懿的士兵躲无可躲,死伤惨重,司马懿和一群士兵冲出峡谷,逃往陇西大营去了。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有非常多的智者,比如庞统,周瑜等。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属司马懿和诸葛亮了,他们一个在蜀国,一个在魏国,一直在做斗争,谁也没有放松过,很难分出高下。但是大家都在贬低司马懿,而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代表。其实,我觉得,司马懿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肯定有人问了,为什么呀?那让我给大家分析分析。

  诸葛亮,他一直忠心耿耿的做蜀国的军师,为蜀国的君主出谟划策,从没有策反的心理,在旁人看来,他是最忠心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国家是要由最强的人来掌控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君王每天花天酒地,像刘禅一样懦弱,有再好的的大臣也是无济于事。如果当时诸葛亮一步登天,当上了皇帝,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他因为一直在给太子当老师,所以一直与曹操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曹操死亡,曹丕篡位当上了皇帝,但是,那个时候魏国没有司马懿压根不行,与是司马懿用计谋帮曹丕灭掉了蜀国和吴国,最后用各种方法让汉皇帝交出权力。后来,曹丕大病,把权利交给了司马懿,由于那时司马懿年事已高。所以他又将权利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所以,形成了一个新的朝代形成了,那就是晋朝。

  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忠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甘于人后,不想打败自己的上司,那这个工作还有什么干劲。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想成功,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吧,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吧!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话说司马懿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今天,阳光明媚,司马懿再次率兵再次来到城楼下,大声喊道:“诸葛亮,你这个胆小鬼,有种就再来决斗。”诸葛亮听了,说道:“这个司马懿不知死活,还敢来战,看我怎么收拾他!!!”

  诸葛亮也率军出来迎战,司马懿一看到诸葛亮就吓破了胆了,颤颤抖抖地说:“有……有种我们就来单挑啊!哼!没种吗?”诸葛亮听了,气的差点从马上摔了下来,说道:“我诸葛亮一世英名,怎么会摆在这个莽夫手里,哎……好啊!那就来吧!”

  司马懿令人草草做了一个决斗台,两人站在台上,司马懿学唱戏的一样转了几圈,比了个手势,说:“看我的绳锯木断法!”诸葛亮也比了个手势,说声:“阿达”

  便开始了不规则的斗争,诸葛亮拿起石头,想司马懿丢了过去,司马懿急忙闪开,没想到诸葛亮已经跑到了他的面前,一巴掌扇了过去,只听“哎呦”一声,司马懿脸肿起了一大块。司马懿连忙还击,一圈打下去,就把诸葛亮给打倒了。诸葛亮顺手捡起石头,再次往司马懿,司马懿这次可没那么幸运,被打断了两颗门牙,司马懿趴在地上,奄奄一息。

  旁观的魏军急忙扶司马懿回国。

  这次诸葛亮大获全胜,高兴得天荒地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令人难忘的一件事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