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下面一个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生活中的龙

  《辞海》有云:“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因不理解某些自然现象而想象出来的神灵,以保佑风调雨顺,事事平安;龙,更是中华儿女千百年的信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诵,这种信仰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有舞龙表演。舞龙,俗称玩龙灯。在这一天,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尤其是小朋友们,他们最喜欢看舞龙了——威风凛凛的龙跟随着一只小巧玲珑的绣球时而抬头,时而转身,看得小朋友连连拍手叫好。

  二月初二是春龙节,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所以称之为“龙抬头”。此时,阳气回升,大地复苏,正是春耕的好时节。“春雨贵如油”,及时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所以人们庆祝“龙抬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赛龙舟一直都是端午节的重头戏,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用这种方式驱散水中的鱼,以免它们啃食屈原的尸体。划龙舟的场面可热闹了,选手们伴着刚劲有力的鼓点,整齐划一地起浆、落浆,水面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小小的龙舟,承载着大大的力量,冲向终点。

  龙,除了在祭祀节日中频繁出现外,还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古时候,最高统治者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而皇帝的衣袍被称为“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则是“龙辇”,就连龙身上的明黄色,都只能出现在皇宫以及与皇上有关的物品上。其他人若用了,则会被视为有篡位夺权的野心,轻则一人处死,重则全族连诛。可见“龙”是多么尊贵。

  不仅如此,“龙”还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生肖是民间文化的形象哲学,也作为春节的吉祥物,而“龙”则是生肖中唯一一个虚拟、神化的生肖。“龙”与“凤凰”、“麒麟”、“玄武”并称为“四灵”;“青龙”是天文四象之一;风水宝地叫“龙穴”……中国人也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国度”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其实,无论是节日风俗,还是代表象征,都蕴含着龙的精神。龙的合作精神,龙的团结精神,龙的独立精神,龙的向上精神……龙象征着至高无上,代表着团结美好。

  龙的精神千千万万,说不尽,道不完。无论它怎样,它永远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永远代表着中国,代表着十四亿中华儿女。龙,是无所不能的!它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更强盛的中国!

合下面一个龙

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在古代,用许多关于龙的诗句,说到龙我就再熟悉不了,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龙的传人》这首歌,在古代神话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九像之形象,可在现实却不存在。

  那么“龙文化”是什么呢?龙本就不存在又有什么文化呢?心中压不住的好奇与疑惑,当我渴望真相,后来经过查阅,我才明白了“龙文化”当中的内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形象深入到各个角落,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的龙文化,大家肯定知道,如“龙须面”“元宵节的舞龙”“端午节的划龙舟”等。

  记得有一年的元宵,我们家都在老家过,我也很幸运地赶上了村里的“舞龙灯”那天村里的人都来看热闹了,人群十分拥挤,可也挤不出我这颗好奇的心,“咚咚咚,咚咚咚”舞龙要开始了,我不愿错过第一次看舞龙灯,于是冲进了人群的前面,所有的舞龙叔叔穿着黄色的衣服,腰部束着红色的带子,站着笔直的,个个看起来十分强壮,三二一,他们奋力地把龙举起来了,然后大步向前走着,那长长的龙好像被他们舞活了,不停的旋转,扭动着身子,虽然这只龙又长,又重,但丝毫没感到很笨重,“咚咚咚咚”锣声越来越快,叔叔们的脚布也快了起来,叔叔们绕着村子走着,跑着,而头顶的那只龙就像村子里的守护神一样,神采奕奕的,所有村里的人想他投去敬重,自豪的眼神,“咚--”尖锐的锣声仿佛敲进了每个人的心中,叔叔们的脚步慢慢停了,汗水渐渐地从头部往下流,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所有的村民为舞龙的叔叔,为龙文化,为中国送去了掌声。

  龙,中国的图腾,黑头发黄皮肤我们的标签,我们是龙的传人,你的文化有我们传承!

  龙在中国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人因为迷信,把天子比成龙的地位,有权有势,所以古代皇帝的朝服上往往绣有龙纹。

  龙是九种动物的综合体。有着蟒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麒麟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脚,苍鹰的爪,白鲨的尾和长须鲸的须。

  上下数千年,龙从未失去过神秘的色彩,它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中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国文化的象征,并与其独特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民族性格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意境,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古往今来,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都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并且因此而奋发,自豪。

  而今,龙的文化除了中华在大地上传播继承外,也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民俗以龙为名的比比皆是,其中以舞龙和赛龙舟最为典型。

  舞龙大约起源于汉代,并流传于全国各地,人们把龙视为辟邪去灾,吉祥太平的象征,因而在许多喜庆的日子,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及庙会上都要举办这样的活动,以祈求神龙的保护。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把这项活成为一种水上体育娱乐竞技项目,是有多人参与的一种集体参加的竞赛项目,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也是十二生肖的一员,人们都说属龙的人必将受到龙的保护,这些人唤醒沉睡多年的中国龙,他将带着我们走向繁荣和富贵。

龙年说龙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非实体的动物。所谓“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沿袭的假设,说说而已。而“叶公好龙”仅是一个寓言故事罢了。

  龙的外形其实是许多常见动物的某个特征的综合,经过民间几千年的流传,逐步被人们认同,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蛇尾、鱼鳞、鹿角、牛鼻、鳄吻、鹰爪、蛇鳞、蟒身的奇特模样。有意思的是,与古埃及人尊崇昆虫“屎壳郎”为“圣甲虫”有异工同曲之妙,华夏祖先则将并不存在的龙奉若神明。经过各朝代文人学士的艺术加工,终于演化成这样一个图腾,成为美、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在民间,人们曾相信龙是存在的,而且能大能小,小则化为蚓龙,大则傲游宇宙,吞云吐雾,变化无穷。相传龙生九子,其一曰“蛟”,初生时无角,栖身于江河湖泊深水潭中,待修炼成正果始化为龙,挟暴风骤雨霹雳闪电,张牙舞爪腾云而起。故一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对山洪暴发等一些自然灾害,至今仍有“出蛟”之说。

  从前中国农业落后,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天吃饭,农民对老天爷甚为敬畏,祈祷时最为普遍的神袛就是龙王。龙王庙遍及农村各个角落,每当天旱,老百姓就向龙王祈求雨水,甚至干脆将龙王的泥塑像抬到烈日下暴晒,希望龙王爷动怒而降下甘霖。

  唐朝大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无龙之水,一览无余,过于乎,则无灵气和神秘感,难以引起人们逸兴遄飞的遐想。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这样评价老子,意思是说: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陆上的走兽,我们都能根据它的习性,采用相应的器械捕捉,而老子就像天上的龙,对于龙,又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孔子是借龙来比喻老子的哲学思想高深莫测,难以企及。唐朝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在《龙说》一文中,更将龙描写得活龙活现:“龙,嘘气成云……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雷,神变化,水下土,汨陵谷……但韩愈未必真相信有龙,他是借物写照,将龙比作臣子,曲折隐晦地向皇帝要官做,却又不失身份。

  长期以来,中国历代君王为确保江山永固和长治久安,总是企图让老百姓相信自己是“真龙天子”,将一切有关的物品都雕刻或绘上龙的图形,如龙椅、龙庭、龙床、龙袍等,以示尊贵和至高无上。

  大约从宋朝起,一度盛行一种丧葬文化——人们惑于堪舆风水之说,认为必须按方土推算出吉时、吉地安葬先人的遗骨,其子孙才能发达显贵,福禄绵绵。最难得到便是“龙脉”与“龙穴”,倘能将先人的遗骨葬在“龙穴”里,其子孙后代必然有人成为“真龙天子”。

  在民间有关龙的传说和由此而产生的龙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比如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传统,元宵节有舞龙灯的习俗。在唐人小说中,龙还能幻化成人形与人进行思想交流,以至产生友谊和爱情。人们熟悉的柳毅传书的故事、魏征斩老龙的传说,钱塘君的刚烈勇猛,洞庭君的仁慈和平,龙女的幽怨情深,老龙的诡黠乖戾,都有出色的描写。

  在汉语词语中,有关龙的成语也不少,形容山势险峻的有虎踞龙盘;形容热烈欢腾场面的有龙腾虎跃;形容打斗激烈的有龙争虎斗;形容书法妙绝的有龙飞凤舞;形容人才济济的有藏龙卧虎……

  龙是一种理念。龙的文化和精神已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承,且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华人居住区,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咏龙

  凝神定气鼻朝东,

  气聚丹田劲莫松。

  两条黄龙飞出洞,

  钻入一片白云中。

  白云卷起两条龙,

  跟手丢入垃圾桶。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纯疑初判,洪荒若始分。”相传,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飞腾涌起的龙,那便是中国……

  “龙·”从一开始都会让我们不由惊叹,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龙,但是,我们还是坚信着龙的存在!

  曾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夏后启,收、巨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兽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为龙。

  “龙文化”那就我们所谓的“元宵节”!“元宵节”毋庸置疑在这节日中,少不了舞龙灯,当然还有舞龙的!每到这一天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把龙做得这么逼真,不得不让人感觉那是一条真龙!

  渐渐地,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也渐渐地消失了,互联网的时代,都让忘记了身上的职责——龙的传人!

成都的“龙”

  你知道吗?成都有一条“龙”,它在成都市东部,是成都九区之一,它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区)之一,还被称之“成都的浦东”,它就是“龙泉驿”。

  每逢春天桃花盛开季节,龙泉驿18万亩、1700余万株桃花迎春怒放,漫山遍野都被重重粉色所覆盖,如同一条粉红的地毯装饰着座座高山。就因为这美丽的景色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人前来踏青赏花,邀友度假,所以仅几天的花期收入就达亿元。每年农历二月,是成都居民外出踏青、春游的最佳时节。每逢此时,龙泉山上桃花便如潮水盛开,灿若红云。山脚下那成片的梨花如白雪铺撒大地,再加上*的奇花异草,将整个龙泉山打扮的春意盎然、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织似绸的游人,使桃花宴会应运而生。记得,上次我和家人去看桃花会,我认为最有特色的项目就是花农们开办的家庭接待站了!我们在花农家中品茶赏花,娱乐悠闲,吃着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品着真正的绿色食品,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回忆那次我们在龙泉驿游玩,我还念念不忘,想着那美丽的花朵,想着那可口的饭菜,真是多姿多彩啊!

  成都的“龙”美丽无比,成都的“龙”壮观无比。成都的“龙”发展的如此之快,那是龙在腾飞,成都的“龙”对自然灾害不畏不惧,那是因为它有龙的脊梁。我爱着条“龙”,我更爱中国人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对龙的由来

  11明光市太平乡沿淮河向南约十五里有一处河面较宽,河西水流平缓,河东水流汹涌,这一缓一急的水势常在这里形成斗大的漩窝,漩窝下水深难测。河西岸一个庄子叫"对龙",对龙对过的漩窝处,人们称为"老龙窝"。这两处地名的由来,在当地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黄海有两条幼龙十分贪玩,整天在黄海龙宫玩耍。时间一长玩腻了,也不知是谁的主意,他俩结伴偷偷溜出龙宫要到陆地上的河流、湖泊中玩耍。他俩先是到黄河,觉得黄河水中含泥沙太大,睁不开眼睛,不好玩,于是来到了洪泽湖。洪泽湖可是一大好去处,湖面宽阔,水清见鱼,一处处浅滩还长着菱角和莲藕。当时正是七月初,那白色的、粉红色的莲花散发出醉人的清香,那星星点点开在浪尖上紫色的菱花,那嬉戏在菱花和菱叶之间的小鱼和叶尖上飞翔的蜻蜓,还有远处白帆点点和着渔歌阵阵,使人犹如入仙境,那湖光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两条幼龙一会儿游向渔船,一会儿窜向荷花盛开的地方,一会儿探出半个龙身俯视湖中青山倒影。当它们冲向渔船时,惊跑了阵阵鱼群,渔民们网网拉空,怨声一片;当它们冲向荷花时,美丽的花瓣片片落入水中,露出了赤裸裸的莲蓬头;当它们探出大半个龙身俯视青山倒影时,搅起的层层浪打碎了水中青山。两幼龙在水中这么一闹腾,惊动了洪泽湖鳖宫。鳖王派手下查探个究竟。不一会儿一群虾兵跑来禀报,说是有两条幼龙在湖里闹腾。鳖王下令全体出动,搅混湖水驱赶这幼龙。于是湖底的虾兵蟹将同时出动,搅动湖底泥沙,湖水开始由清变混,而且混浊度越来越大。这鳖王有所不知,两条幼龙来自黄海龙宫且刚从黄河游玩而来,哪会怕河底泥沙呢?一连三天,两幼龙毫不在乎这湖水的混浊,相反湖里小鱼小虾却死伤大半,那荷叶不见了绿色,菱花也看不到紫色,荷花没了花瓣,湖心也不见了帆点,好一派大好风光被搅得天昏地暗。鳖王见无法对付两条幼龙,只得下令收兵。

  洪泽湖被搅得惨不忍睹,失去了往日靓丽,两幼龙也无心再玩下去。它俩一路向西逆水而上出了洪泽湖,进了淮河。淮河入口不远,前面是一高岗,就泊岗。淮河在这里发了汊,一汊为主流经泊岗向西通向淮河主河道,另一汊绕泊岗向南,是一支流。丰水时河面较宽,水深行得大船,枯水期河面变窄,水中一片片是密密的芦苇荡。

  两幼龙游进淮河后,调头顺水向南,垂柳青青成荫,芦苇片片成荡,湖岸上,村舍、农田、羊群、人歌、狗吠、鸡鸣,看不尽的风光景色。两幼龙一路悠悠闲闲、自由自在,不知不觉已过张台子。沿途盯梢的虾精一看,两幼龙还在往前游,立即跑回洪泽湖禀报鳖王,鳖王一听迅速召集手下紧急议事,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出好办法,急得鳖王团团转。还是大力神龟出了个主意,说:"不如让我驮一座山到河中去挡住去路,那龙肯定会回来;同时派虾兵蟹将去张台以北将芦苇砍掉,留下尖尖苇茬,两幼龙要游过去定会皮开肉绽,这样前后无路,可将它们控在中间。"鳖王一听大喜,立即同意了大力神龟的建议。

  大力神龟在龙山脚下选一山芋形状的石山,用尽全力将其驮入河道中,挡住了去路。

  再说两幼龙拐过花园嘴顺河又往东去,忽见前边河水被山挡住,以为到了尽头,两幼头又调过头一路向回游来。此一时非彼一时,此路已非来路。一是水位下跌,二是张台以北的万亩芦苇已被砍倒,留下密密麻麻如剑如刀的苇茬子,再也无法过身。两幼龙被困浅滩,进退两难,眼看水位还在下跌,若不趁早设法,一但水落滩露将被困死。两幼龙为保性命齐心合力择一水面较宽处翻身摆尾,用力将河床上的土向岸上甩。两幼龙不停翻动,抛起的土块,激起的浪花,在河面上一时蔚然壮观。两岸人们纷纷奔向岸边高处观看。两幼龙整整忙了三天三夜,河东岸垒起一座如山的高包,河底掏下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长近半里的窝子,两条幼龙游到西岸卧在河水里歇息。

  从那以后,两幼龙经常在这里出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这里看龙。因是两条,人们称为"对龙"。直到第二年丰水季节,水位上涨,苇茬经过一冬也朽了,从根底又长出嫩嫩的新苇,两条幼龙才游回黄河,再也不敢出来了。"龙困浅滩有威发不了"的典故就在那时传开的。

  后来,人们把在龙休息的那段河滩高台上的一个小村子取名叫对龙,河对面龙藏身的深潭处,人们叫它"老龙窝"直到如今。

中国龙

  龙——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古书中便有许多有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龙,象征着权利、高贵。古代,世人们认为,皇帝就是龙的化身。皇帝穿的衣服称之为“龙袍”,坐的舟船叫“龙舟”,睡的床榻叫做“龙床”等等。龙在我国的地位也可谓根深蒂固。虽然,从来没有人亲眼看见过龙,但有关他的传说却林林总总、扑朔迷离。

  那首《龙的传人》唱响了一整个中国。串联中华儿女们的心脉,歌颂了中华人民热情澎湃、不屈不挠的精神!“龙文化”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有许多以“龙”来立名的:“龙虾”、“龙须面”、“龙眼”、“龙井茶”……很多很多。在建筑方面,人们喜欢雕刻一些龙的蜡像,置于大门两侧,用以避邪。

  同时,人们也喜欢用有关龙的成语或典故来对美好、幸福的生活进行描述。我们中国人如此喜爱龙且非“叶公好龙”,坚信龙就是幸福、高贵的化身。但是,在外国人的眼中,龙却成了黑暗、邪恶的变体。对此,我们中国人感到很苦恼,于是,我们中国人就用实际行动证伪。我们那些在海外的侨胞和在外国工作着或留学着的人们个个有如“卧虎藏龙”,他们向世人呈现出来的业绩和意志、品质是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因为我们是华夏儿女,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去发掘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在发掘龙文化,感到一种无尚的荣耀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到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于四面树敌或停步不前。我们不能忘记龙不是永远的胜利者,他也会沉睡,也会坠落。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条龙呢?虽然我国有富强的汉朝、昌盛的大唐、繁荣的宋代,有令人瞩目的万里长城,但是,也不能够忘记鸦片战争的屈辱、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马关条约的胁迫!当然,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为之所吓住,也没有为之所打倒,我们用鲜血、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民族之墙,赢得了今天这样的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果我们许多的青少年今天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虚度年华,这还能叫“龙的传人”吗?如果我们大家都这样,有朝一日,强大的飞龙又会再次沉睡,再次坠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相信锦鲤能跃龙门!

  拿破仑曾称赞道:“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今天我们已渐渐醒来,我们的国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在生物工程、航天航海、国防科技、高铁桥梁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就是一条飞龙,曾经受过伤的飞龙。有时潜龙在渊,今天飞龙在天!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描写夜色的句子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