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走进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一座别宫,经雍正、亁隆、嘉庆、道光等诸帝用150余年时间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不断修缮、扩建,把它精心营建成一论座规模宏伟、景色 秀丽的离宫。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 园、万春园组成,总面积五千多亩,连绵20华里,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山水园林,不仅汇集了江南 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风格,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占三园总面积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由环流的溪水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大小土山、假石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使整个园林比烟水迷离的江南更加迷人,被人们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圆明园典藏过丰,由全国各地进献的古玩奇书,甚至是世上之孤品,难怪被抢劫。 1857年12月,英法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3年的作战,于1860年10月兵临北京城下。三年战争时间里,由于受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英法侵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求补偿,盯上了宝藏充栋的圆明园。具有讽剌意味的是,在劫掠行动开始之前,竟然贴出布告,声称“宇宙之内,任何事物,无论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行为,即不能逃避其所应受之责任 与刑法也.决于十八日焚烧圆明园”云云。一幅文明人惩治野蛮人样子,难怪印第安人的财富被劫掠,印加文化 、玛雅文明会消亡,这都是文明人所做的文明事呀!

  据说,圆明园被劫掠的珍宝,除一小部分献给当朝皇帝外,其余都被私藏。座落在伦敦城西北的大英博物馆,陈列中国的稀世珍品数量多达两万件;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欧也妮王后建立,兴建的原因是为了存放从圆明园劫来敬献的战利品,可见数量之多。现在中国人民想看看祖先遗留下来的珍物,需要跑到大英博物馆、枫丹白露宫去观赏,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眼观那些琳琅满目的珍品,感受的是耻辱!唉哉,曾经 灾难深重的中国!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介绍圆明园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的理想标准。以下是圆明园建造的特色的介绍,欢迎大家参阅!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

  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

  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历史的耻辱

  地铁站里,圆明园的壁画便映入我眼帘。那灰暗的色调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地下尚且如此,地上一定能让人擦拭眼泪了!我抿着嘴走出来,外面明亮却刺眼的阳光使我一时适应不过来,揉了揉眼睛,最近的一个路灯上“圆明园第X届荷花节”的字样映入我眼帘。啊?圆明园不是已经……我奇怪地来到门前,却见里面一片莺歌燕舞——

  柳树妩媚地甩着头发,悠闲地在河边照着镜子;小草狂妄的长着,却被剪得整整齐齐;游人说说笑笑,路上人流如潮,丝毫没有一丝伤感。!这就是想象中的那个人烟稀少、破败不堪、使人深刻反省的圆明园吗?眼前的这一切使人难以置信。走了不多时,望见一幅巨大的圆明园盛景的画。图上层层叠叠的房子和现在空荡荡的一片,使人心中涌动出一股酸涩的感情。那没烧坏的石桥上一根根的钢筋,更像是巨大的猛兽,噬咬着我的心。但那路边的小贩也起劲的宣扬着,更多的游客便为此停下脚步。如织的游人不断地涌过来、挤过去,我梦着头,只管走下去,只想快点儿逃离这喧嚣与嘈杂。

  老远就看见西洋楼遗址了。那巨型的石块横七竖八,歪歪斜斜的躺在冰冷的地方,在痛苦的书写着它饱经沧桑的过去、现在。走近了,无数游客攀上了高高的石头间,似乎他们来这儿就是为了留下那“美丽”的永恒。似乎他们眼前的不是被别人狂笑着烧毁的废墟,而是他失手打碎的花瓶。

  我慢慢地走着,在一堆乱石交错的凹凸道路中,我感慨万千。我深情地注视着脚下一块块已被烧得灰色的汉白玉,想象着原来那宏伟气魄的建筑,为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到深深地耻辱。

  侵略者狰狞的面孔一直存在我想象间,那一个个灰白的石头都在诉说着什么!那饱受耻辱的一段历史没有摧毁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而是让他更加辉煌!

  地铁站里古铜色的壁画还是静静的呆着,我的心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色彩,整个人像是被灰沙布裹住了似的。我知道,这是历史的耻辱,但这历史的耻辱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曾经多么地辉煌,是由清朝从康熙第六代帝王历史150多年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筑成,堪称“万园之园”。里面珍藏着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物、奇珍异宝,均为无价之宝。圆明园是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东方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多么的美啊,但好景不长,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搬不动的用车运,实在搬不动的,就只能销毁,放火烧了三天三夜,实在太令人气愤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古代的人们真幸运,他们可以看到圆明园被毁灭之前的景象,同时我觉得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圆明园被毁灭,而自己却无力保护圆明园,如今大家要保护好文物。

历史将记住圆明园

  今天,我走近了被称为东方奇迹的圆明园,没有传说中的美轮美奂、奇山秀石,只有残存耸立的石柱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伟岸。初冬的冷风肆意妄为,面颊冰冷,而我的眼眶却一阵温润。

  手指轻轻地拂过冰冷的石柱,粗糙的纹理是它受伤的灵魂,它们仿佛在对我大声的诉说它们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冰凉的触感把我的思绪带入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圆明园曾经的美丽仿佛就呈现在我的眼前,历史慢慢地向我翻开了那沉重的一页。

  我看到了两个强盗在圆明园中的肆意妄为;我看到了圆明园那冲天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美轮美奂的宫殿化为一片废墟;我看到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落入沙俄的口袋;我看到了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再次洗劫圆明园,万园之园终于未能免于劫难;我看到了列强们逼迫清政府签下《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时的洋洋得意;我看到了那可恶的强盗趾高气昂,懦弱的清政府低声下气!

  寒风在我耳旁呼啸,我听到了当年大沽口炮台汹涌的炮火声咆哮;我听到将士们舍命报国的悲呼,听到了马革裹尸的决绝;我听到圆明园被践踏地破碎的声音,楼宇倒塌的轰鸣;我听到了北京城百姓们的哭喊,人们绝望的啜泣让我痛彻心扉;我听到了卖国求荣的慈禧谄媚的说出“聚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听到了皇宫深处传来的乐声袅袅的苟且之音;我听到了社稷的悲鸣,我听到了江山的倒塌!

  一股悲凉煽动着我的鼻翼,我嗅到了圆明园中散发出的阵阵焦炭味;我嗅到了北京城外的硝烟弥漫;我嗅到了报国志士们洒落在泥土中未涸的鲜血;我嗅到了皇城深处弥漫着的腐朽的气息。

  曾经能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以及巴黎的圣母院相提并论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残缺的石柱在寒风中耸立。也许来年这里会开满鲜花,长满碧草,也许时间也会风干了记忆,褪色了血迹与焦痕,但谁也不会忘记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圆明园虽已不在,但历史将记住,我们不能让圆明园的悲剧再次上演。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守护自己心中的那座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百年圆明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题记

  康熙四十八年,这位清朝第三位皇帝将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从此,圆明园踏上了它近一百五十一年的风雨历程。

  这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一座神秘的帝王离宫,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成长与没落,荣耀与痛苦,见证着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

  从踏入圆明园那一刻开始,我就意识到,圆明园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痛,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

  康熙酷爱牡丹。一日,他的一个儿子邀他到园中欣赏牡丹。同时他还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聪明伶俐的小孙子让康熙十分喜欢,这奠定了清朝盛世的三代帝王。当然,这是雍正的精心安排,因为康熙的孙子数不甚数,很多连面都没有见过。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很多,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因为老皇帝喜欢自己的孙子。传教士郎世宁曾在日记中写道:“人老了自然就会喜爱小孩子,皇帝也是这样”。雍正继位以后,下令扩建圆明园。或许他念念不忘那日祖孙三人在园中相会。雍正时期的建筑风格含蓄朴素,与园内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整座园林效仿全国多处自然人文,桃花坞,曲院风荷……紫禁城的居住环境皇帝不适应,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圆明园中度过。乾隆时期,其建筑风格有较大的改变,各处亭庙富丽堂皇,却与周围山水格格不入。这种风格印证了这位盛世皇帝鲜明的性格——自负。

  “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同有无”。一句话,充分道出了乾隆盛世下悲哀的不可逆转的结局。当大清帝国还在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腰刀弓箭的时候,当军队里还用两百年前的大炮的时候,这一切就早已注定。

  走在圆明园的遗址上,身旁的莲花池吹来百年前的风,却已闻不到那时的腥风血雨,战火硝烟。容妃的宫殿如今已只剩下断墟残垣。大水法是整座圆明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郎世宁在设计西洋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会是这个将近600个足球场大小的圆明园唯一没有完全毁灭的建筑

  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一个人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腐败,落后。一个皇族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帝国的衰亡。慈禧垂帘听政,光绪软禁被害。哪怕光绪帝成功变法,但大势已去,再也无法力挽狂澜。满目疮痍。中国这块肥肉,侵略者怎能不动心?烧杀抢掠,淘尽了圆明园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得不到,就毁掉。

  “Fire——”

  如此惨烈的失败,唤起了一部分人的觉醒。中国近代史的滚爬摸打,清朝的悲伤已经远去。

  这就是历史,不论你怎么样,它都不会再改变。

  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们交谈拍照。躺在地下的大清不会想到,伟大的圆明园将以这种方式继续它的旅程……

历史的烙印—圆明园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到北京圆明园去游玩。听他说,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得知了这个消息,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恨不得马上就能目睹到那豪华而神秘的皇家宫苑。

  到了圆明园,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呆了:断壁残垣,一片废墟。我愤愤地质问爸爸:“这明明就是一片废墟么!哪里是什么皇家花园?你这不是在骗我吗?”爸爸听后,严肃地对我说:“圆明园的确是皇家花园,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被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导游听到爸爸说的话后,向我详细介绍道:“但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但没过多长时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洗劫,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圆明园犹如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史册,发挥了它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听了爸爸和导游的介绍,我的心里燃起了一团怒火,望着光秃秃的柱子和断壁残垣的废墟,怎么能让人想象的到这里曾经是皇帝的乐园呢?看着西洋楼的残石断柱,我仿佛听到了它在向人们讲述着祖国的盛衰荣耻,激励着华夏子孙为了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如今,东方睡狮已经醒来,炎黄子孙们将会为中华民族揭去耻辱的一面,为中国的繁荣昌盛献出他们巨大的贡献。

  圆明园,这座昔日压倒群芳,震惊世界的园林建筑奇珍,今日已成了绿树丛中的断壁,伤痕累累的废墟,但它让我永远的记住了中国清政府当年的懦弱,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不会被他国所欺!

  我们要牢记圆明园给我们留下的历史烙印。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国文化遗迹—圆明园

  人人都听说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个故事,它是中华人民的耻辱,让我们知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圆明圆建于1709年,于1809年建成,是廉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后来因雍正在原赐园内加以拓展使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中,有三个主园。分别是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而这整个园林的水域面积相当于顾和园的整体面积。在山环水绕之间,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入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中。当中有50多处景点是直接模仿的外国的胜景。这使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

  但是可怕的事发生了,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7日,英国和法国的入侵者进入圆明园后,发现了园内有无数奇珍异宝,便开始抢夺园里的金银珍宝和文化艺术珍品。他们把所有可以抢走的抢走了,抢不走的就摧毁掉。抢走宝物后,为了不留下证据,就放了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得只剩断岩残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颐和园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