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其实是龙的节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五月五端午节

  那时因为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义却遭排挤、流放,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担,所以在江边,愤然抱起大石头跳江了,江边的渔夫们看见了,立刻划着船去打捞,为了防止鱼儿吃屈原的尸体,将包着竹叶的米团抛入江中,所以演变到今天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吃粽子,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绑成一个近三角的形状,馅有许多,如蜜枣、绿豆、红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包,可以说“一包天下”。粽子好吃不好包,当你想到你吃到口味不同的粽子时,你又没有想到怎样包粽子吗,现在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几个小时,用二张青绿的叶子叠加在一起折成一个锥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容易胀开,然后把上面的口用青叶合拢折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有细绳绑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可现在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节也没有时间去包,还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这个节日,推出了许多品牌、品种的粽子,如现煮现买的粽,也有可以放着慢慢吃的冷冻粽,真是应有尽有,它们比味道、比品种、比价格,谁都想乘这个传统节日赚一把。好了不说了,吃粽子去了。

端午节其实是龙的节日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传说龙戏水好飞、善于变化,有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所以自古以来龙就受到江海湖泊地区人民的顶礼膜拜,北方雨水缺少地区百姓更要向龙祈求风调雨顺。赛龙舟活动,固然说是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也首先是要让天龙、水龙高兴,保佑五谷丰登。江南龙图腾崇拜中的祭敬,就含有希望龙保佑雨水不缺、洪水不滥而年年丰收的目的。人们还把端午节时死去的伍子胥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也曾经把屈原封为广源顺济王,产生了“江神即楚大夫屈原”的说法,这是把人神化了,也是把神龙人格化了,人就是龙、龙就是人而为一体了。

  端午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活动之一,又被称为“龙舟竞渡”、“龙船赛会”、“划龙舟”、“划龙船”等。在南方水乡地带,由于河湖众多,这一习俗是兴盛异常。关于划龙舟的来历,民间普遍认为也与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便顺江打捞,但一直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他的尸身。他们便想渡过洞庭湖去找,可八百里洞庭天水茫茫无法渡过。此时恰巧下起了瓢泼大雨,湖上的渔民纷纷摇桨归来,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渔民们听说百姓是为了打捞国家的贤臣而来,便争先恐后地相帮,于是形成了后世五月五日赛龙船的习俗。对此,《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到唐代,人们则说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并在今湖南湘阴汨罗江北岸的玉笋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据说这就是当年赛龙船的终点。其实龙船在西周穆王时期就有了,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幅战国时期楚墓的帛画上面就有男子站在龙船之上的图画。而赛龙船这种竞技活动,据《纪纂渊海》的记载,起源于越王勾践时代,《物原》则考据在吴王夫差挖成运河时就有了竞渡之俗。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听妈妈说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我想应该是让那些儿童长命百岁吧!各家还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我们南方那儿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在我们家乡,过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用五色毛线系成一张网,里面装一个青皮鸭蛋,让小孩子挂在胸前,听说是辟邪用的。

  有一个儿歌说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嗨!端午节的习俗真是数不胜数。

传统节日—端午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赛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件事发生离现在已经XX多年的历史了,那时侯秦国和楚国打仗,秦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便提出建议,让我国也就是楚国和齐国一起打仗这个建议;非常多人不同意,屈原辞职,楚怀王把爱国诗人屈原流放了,带到非常远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尽;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每年端午,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蠹虫或防止蠹虫孳生。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子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把粽子投入道河里不认让鱼吃到他的尸体,屈原投河自杀的那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那一天叫做“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且听我娓娓道来吧!

  我们的习俗分成四类,分别是赛龙舟、包粽子、抢鸭子、洗艾草澡。我先说赛龙舟,赛龙舟可比赛艇强多了,它油一个龙头,一条尾巴,大大的尾巴上可坐十来个人。每当裁判吹响口哨,就像运动员听到枪声,特工听见命令一般,一溜烟功夫地划了过去。陆地上的人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划龙舟的人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个个用尽全力往终点划。

  然后说包粽子,先找大片竹叶。糯米密封四十分钟左右,然后在糯米里放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接着放进锅里煮半小时,煮好后打开锅盖,嗯!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看就很好吃。那时的你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吃,注意要先等它凉了才能吃,如果你想吃,不听劝告,等着烫伤吧!

  接着说抢鸭子,当裁判员吹响口哨,运动员纷纷划到河中央,一手划桨一手抢鸭,折腾了一番河里的鸭子通通跑到运动员的手里。

  最后说艾草澡,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端午节虫子特别多,洗艾草澡是为了驱虫,我们的习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端午节的习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端午节啊!端午节,我爱你!

端午佳节的赛龙舟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而端午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听家乡的人说,端午节还有个来历呢。据说,古代有一个诗人叫屈原,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可是,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使得国家四分五裂,百姓家破人亡。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落得如此田地,于是他悲痛欲绝,投江而死。人们听说屈原投江而死,连忙划船到江里去打捞他的尸体,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们怕鱼虾会会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就把糯米撒到江中。这样那些鱼虾就去争食糯米,而不会去侵蚀屈原的尸体了。

  这个故事传下来后,人们每年都用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粽子是用糯米加上糖做成的,又香又甜,我可爱吃了。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会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吃,所以,我天天盼着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可好玩了!在平静而辽阔的大江中,几只船甚至十几只在一起划,船头上都有一面小旗,船上有十几个浆手,几个打鼓的坐在船中央。号角一吹,鼓声立即响彻天地间,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浆,随着鼓声划动。两岸观赛的人也闲不住,不停地拍手叫好,还为船员加油打气。鼓声是有规律的,什么时候节奏应该紧迫,什么时候应该轻缓,鼓手都掌握得准确无误。不管哪支队伍赢了,其它的队伍都会为他们祝贺,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哪!哪支队伍赢了,就在哪只船头上系上红布条。这小小的红布条表现出了这支队伍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每当看到胜出的队伍的船上挂的红布条,还有队员们脸上的笑容时,我就会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以后也要学划船,像这些大人们一样来赛龙舟,还要拿冠军!”妈妈看到我自信的样子,欣慰的笑着说:“好,妈妈支持你。”我高兴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恨不得马上长大,然后去参加龙舟比赛,拿到冠军,让众人为我喝彩。

  除了包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时,还要在门的左右两边的墙缝中插艾蒿,午饭还要吃肉,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

  端午节十分有趣,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民族特色。中国的其它节日也都非常有趣,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充满了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但我独爱端午节。

端午节,赛龙舟

  小时候,总听妈妈给我讲屈原因为楚平王而投汨罗江,从此便有了端午节,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来端午节是由屈原而产生。

  相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投江后,汨罗江畔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尸体,因此有了赛龙舟习俗;百姓们把饭团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习俗,百姓们把兄雄黄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黄酒习俗。

  记得前不久,我还了南湖边,看龙舟竞渡,那儿人山人海,一派热闹景象,南湖边上围满了人,不用说他们就是来看龙舟竞赛,只见不远处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龙舟,龙舟选手们严阵以待,不过一会儿就上了各自龙舟,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似乎真是要打捞屈原。一眨眼工夫,他们就开始了,随着“嘿咻嘿咻”口号声。他们有节奏地划起龙舟,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当时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时情景……

  这些龙舟一个个身长十几米,船头是一条龙头,船尾是一条龙尾,船头有一个击鼓手,负责击鼓,打节奏,以此激励队员们,船尾有一个舵手,手上拿着一只桨,以此来控制方向,中间是船员他们是主要队员,就是他们使龙舟前进。看着这些龙舟,我心中忽然滑过一个念头:在《端午寄情》班队课上,徐州骋说一条龙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数,加上船头和船尾两个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刚数完,龙舟就飞快地驶向远方,似乎是刻意,准备让我数……

  虽然端午节已经过去,可是在我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对端午无限向往和那个我小时候听过古老传说。

过端午佳节,传承龙之文化

  “端午佳节,龙之文化。吃粽子,划龙舟,这便是龙之文化。愿中国不断强大,鱼跃龙门,那龙之文化便是动力也”

  ——题记。

  我踏着轻快的脚步,漫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繁星点点,点落人民的心声,声声入耳,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明月圆圆,圆出家人的思念,念念归心,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而我却看中了那边——吃棕子,划龙舟,纪念屈原。

  红日缓缓升起,而我早已睁开了眼睛。因为今天是端午节。

  “妈妈,弟弟,起床了,太阳要晒屁股了。”我大声喊道。妈妈缓缓睁开眼睛,慢慢地对我说:“外婆寄来了一篮粽子,昨晚我把它放进了锅里蒸熟,你去看看吧!”我一听完,“嗖”的一声窜到了厨房。口水早已哗哗地流出了嘴边,眼睛闪闪发亮,急急地瞪着大锅里蒸熟的粽子。纯白如玉的糯米放进被粽叶包裹的怀抱里,热了便熟了,香喷喷的,撒点糖,轻轻地咬一口,香气溢满了小嘴巴,软软的,香甜可口。

  外婆做的最好吃,粽叶里还隐藏着一些小礼物。一颗颗绿豆像外婆的心意,一点一滴,汇成了爱河,流进我的心窝,暖暖的。不管身处何地,都有着外婆寄来的粽子,吃不腻。那糯米深处三味交织,形成爱的天网将我捕获,可能她比较了解我,陪伴着我的童年吧!让我难以忘怀!

  可能我口味比较“重”,仅粽子还不能让我满足。于是,我们便观看了赛龙舟。

  听!那鼓声震耳欲聋,一声要比一声响,“咚咚”“咚咚”“咚咚”像黄河般磅礴,像清溪般明净。看!一艘艘龙舟上壮汉们拿着木浆使劲地划。不停歇,不止息,不间断,个个争先恐后地划着。他们团结一致,互相信任,心意相通,誓夺第一名。有着信仰和决心,这就是赛龙舟,一个值得敬畏的、喜爱的传统活动。

  站在汨罗江边,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诉说着改革变化,心中抱负被当成了“叛国”。一位爱国诗人创作了无数佳作,其一便是著名的《离骚》,他因郁郁寡欢、不得志而投江——他就是屈原!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制作美味的粽子和举行划龙舟活动为他送行。情之深,意之切,却得不到赏识。可悲可叹!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铭记着这一天,只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皎洁的月光,梦幻的星辰,而那其中便居住着龙——在我们的心中。中国之大,“龙”遍天下,遥望长河,

端午节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赛。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

被误读的端午节-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

  刘石林,副研究馆员,普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致力于屈原在汨罗的研究。

  刘老先生认为端午节随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龙的日子”。因为在占代,五月江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在五月来祭奠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开始并不是定于五月初五进行祭奠,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就统一了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当初还有一个数字崇拜的原固在里面,人们崇拜“1、3、5、7、9”如“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就像现在有些人崇拜“6、8”一样。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刘老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乘龙升于天国)。

  节日习俗献给屈原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章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记载时期。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刘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此之前,龙舟只局限于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于江上相救,从而形成于帆竞发的场面。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至于端午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的来历,刘老先生认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全靠一些中草药治病救人,而五月刚好是中草药最茂盛、药力最佳的时期,捣艾叶、挂菖蒲、唱雄黄酒又是其中比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寄托人们希望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后来之所以与屈原联系起来就得赞叹前人的想象力了,他们把艾叶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斩妖剑,可以除妖辟邪,说明屈原是正气的化身。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还把端年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粽子本是先民举行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棕叶)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汩罗江两岸的乡民,为了防止蚊龙和鱼虾吞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粽子大量抛入汩罗江中。固传说屈原不愿粽子被蚊龙所食遂托梦提示,人们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2022119消防安全教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