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短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无数读书公号推荐过的毛姆这部长篇,一口气八个小时读完,然后义无返顾甘愿成为推荐者的拥趸,希望有更多人读到它。毛姆描摹人物简直活灵活现,英国式的反讽暗喻堪称登峰造极,不论斗转星移世间万物如何裂变,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俱是相同,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写出更深刻叫阅读者骇颜,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准是他描摹人性太过赤裸太过精准。每个章节的精彩部分我都想评论,又觉得苍白无味的旁白辞不达意,一阅到底的欲望不忍打断,即便长篇累牍的叙述也颇有乐趣,无暇顾及它的现实意义,只觉得说的真就是这么回事!

  第一人称讲述所见所闻真好,看上去很客观,其实很主观,他在文中巧妙地表达他能写而不屑于写的俗套手法,狡黠又智慧。这类云淡风轻与己无关的写作风格现在比较常见,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更具迷惑性。小说题目与小说内容豪无关系,我觉得没必要非要套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名头牵强附会,我猜没准作者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恰巧抬头看见月亮,低头看见桌上的六便士,这般理解更如作者所愿,仅此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短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在刚开始读到这本小说主人公的时候,对他的外形,和个性的描写总让我联想到梵高,原来小说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罗 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在艺术上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可分歧却也无时不刻的存在着,最后俩人的友情在短暂的62天亲密接触后,以梵高的割耳闹剧收场。

  梵高疯了,梵高死了,高更也从此离开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屿Tahiti;其实两个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差不多是疯子一样的天才,梵高是确确实实的疯子,高更可能还差那么一点儿就是疯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最终达到了自己的艺术天堂,而梵高相对于他来说要幸运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艺术之路,在巅峰时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请求巴黎的朋友给他寄向日葵种子,由此可见他对梵高的怀念,我想他肯定后悔了,后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里开了他,他对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让人庆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岛上完成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像何处去?》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被烧毁,而是幸运的留存了下来;

  高更的晚年确实是贫困交加,疾病缠身的,但是具体的情形谁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说中的描写异常凄惨,可能是小说的缘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胆的猜想,和语言的加工,借此增加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烘托吧。我觉得毛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两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个体互相矛盾,他们的命运和对艺术的执着又互相辉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对这段友谊给予些美好的诠释吧!

名著《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人世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也充满了抉择。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安身乐业;有人高瞻远瞩,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间,一世之别。梦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精神与物质,这些该作何选择?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说除了会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必须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作者。显然,毛姆就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他抛去夸张、荒诞、极端的文学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边与你谈话的老先生,像一个温暖的讲述者,将故事内容娓娓道来。而学医的经历,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层理智与沉稳的美。

  《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讲述了证券经纪人斯特利克兰因为追求绘画的艺术热忱而放弃事业、抛弃妻子,奔赴巴黎受尽苦难折磨后,最终登上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与一个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惊的画作。当他创作出一幅最伟大的表现伊甸园的作品后,麻风夺走了他的生命,离世前他的最后一个决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小说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视角去带领观众阅读,语气轻松,有时还会用“所知甚少”“不确信”等词汇向读者讲述故事,但却使得读者更加觉得真实,这便是一种最真实的虚构。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是聪明的。既然是聪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会扮演温柔的讲述者,还会扮演冷酷的手术医师。他用笔杆子作手术刀,对人性进行剖析,“刀法”独到有力,既有足够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说教和批判,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拷问着你的内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如同主人公在现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理想世界,我们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点点走向觉醒。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迥异,无视社会道德良知,蔑视感情,他抛妻弃子,破坏恩人的家庭,鄙视为他自杀的女人……这些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读者不会太喜欢这个角色。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承认他的执着与才华,也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的高超艺术境界。借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才得以让故事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们在读到斯特里克兰令人不舒服的行为以及不太一样的价值观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这便开启了对理智与感情的探索,作为人世间的平凡人,我们都需要爱来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兰却说他不需要爱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爱情观在正常人眼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说它毫无道理。爱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满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满了无私地付出。毛姆或许借此强调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爱的矛盾本质。

  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最终都脱离了物质而以精神形式存在。这或许就是斯特里克兰最后要烧掉画作的原因。绘画的美是他毕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寻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质作载体了,所以也只有最伟大的画作脱离了物质的载体形式,才得以真正圆满。小说对艺术的探讨是深刻的,却也是隐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思考,但小说中却又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谬与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正是这种多变的矛盾的笔调,让精神内涵得以越发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满腔热血,却被生活的磨难压低了头颅,从此只能低头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荆棘,踏上广阔的平原,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亮”。

  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我们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前天就读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到今天还觉得应该把读后感写下来。虽然我的阅读感想可能对别人来说,没有两便士的关系。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并不是很多人真正读过它。这是一个描写一位伟大画家如何处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师、叙述大师(读的是译本,不能评论作者的语言),亦真亦假的叙述,常常让你不知道读的到底是真是传记还是小说。

  不得不说李继宏是很有功底的译者,译文流畅清晰,一点都读不出翻译的痕迹,深厚的中文功底让人不觉得这是在读一个外国人的故事。

  最后说说Strickland。因为读过《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贫苦和执着的生活深深打动。感动于莫奈对原配妻子Ca矢志不渝的情感,惊诧于视力严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战巨幅作画。张嘉玮平和和有力的语言让人对入世、执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对于莫奈,同样是追求与众不同的的艺术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说高更,再次感叹毛姆的叙述)却与世俗过于格格不入。抛弃妻子,置善意和爱情于不顾,最终躲入原始山林作画,过着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最终默默无闻地惨死。我上网了解了一下高更的画风,确实粗矿的画风确实独树一帜,不了解艺术而向往精致生活的人可能并不会太喜欢。

  然而就是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类的艺术人生,才可以称之为“传奇”!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毛姆的写法,和预料中有所不同,可能如知乎所说,他已经收放自如,不需要刻意去吸引读者,字里行间就已经把人性剖析得很清楚。以“我”的视角去切入主人公的故事,加上中间不时的小插曲,一开始看时,容易让人不习惯。比较遗憾的是,看完全书,我都没有明显感到很大的触动,即便书中刻画的人物都算是个性鲜明。我想,或许是我已经看过《异乡人》,也更喜欢《异乡人》,所以《月亮与六便士》已难以让我觉得惊艳。

  “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

  整个阅读过程,我一直在困惑,为什么斯特里克兰能够做到,一夜之间,抛家弃子,甚至对于友人的关爱,都能无情至斯。思来想去,始终不得其解,只能猜想他抬起头,望见的月亮够大够明亮,足以让他放下世间万物,忘情追逐。若当真如此,恐怕我一生都难以明了,当然也非要明白不可。我也曾想,是否因为西方人素来思想较为自由开放,方能做到如此,但印象里却有个李叔同先生,不知他走出家门的那个早上,是否望见了一条芳草连天的证道之路。

  “人活在这世界上,免不了有些罪恶感。”

  一直以来,我都妄图窥探人性,虽然经常遭报应,但依旧屡犯不改。大概是这个东西有毒,一旦上瘾了就戒不掉了。毕竟当你有了试探的意味,就容易放纵,就容易不真诚。我有时候也感觉自己越来越无情(也可能我只是单纯地变自私了)。即使我常常表现出对友人、陌生人的热情,但实际上,我越来越做不到花时间去对朋友,尤其是老朋友好一点。而且麻烦的是,我又很难去接纳新的朋友,虽然去到哪里,基本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但是真要交心,并做不到。当然,这也没什么关系。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前段时间交了个女朋友,一中师妹,华南师范大学,高中化学老师,喜读诗书,善写文章。性格体贴,还喜欢我,也没有诸多要求。连她都说,“你以后再也遇不到像我这么好的人了”。可是呀,问题偏偏就在于此,那么多的优点,却独独漏了,是不是真的喜欢呢?我没有经验,却抱着给自己机会的想法,去尝试,任由事情一步步地进展。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人要学会珍惜。”可是感情的事情,又怎可如此丈量呢?那天我想起来要看《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我是想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那么决绝,他是如何去逃避良心和道德上的责难的,然而最后,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的朋友告诉我,“一段感情里头,没有对错,没有说付出得多,就应该得到该有的回报。”道理我都懂,但是当你明知会伤害一个人,却不得不去伤害时,终究不是好事。

六年级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如果不经意间路过书店,也不会去买这本书,就连电子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即使在很多书友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事后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书》的话剧演绎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短短的话剧演绎就像在我眼前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慢慢的感受整个故事的发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为了理想放弃一切,就像书中的经纪人,很多时候会让人难以理解,就连毛姆都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去劝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如此彻底的放弃一切,为理想像发了疯的似的埋着头向前冲。也许就闯出了一片天地,寻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能撞的头破血流,迷失在寻找的途中。

  在现实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会做的选择;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无奈,真的要放弃一切寻求梦想的时候,需要强大的毅力作为后盾。很早的时候网络上就流行一句话“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很潇洒,可真要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人却做不到;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都这么难,更何况放弃一切去寻求梦想。这本书用一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简单的故事却给了人庞大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心得体会

  01、一个年近四十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的求知之旅,从他离去的那一刻,他的余生饱受贫穷、饥饿和病痛的折磨,忍受精神上的创伤煎熬。最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之上,他将他饱受摧残的世俗肉体和优雅的艺术灵魂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的眼中,小说主人公查尔斯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冷漠,毫无人情味;在道德的层面,他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特性甚至会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在更高的艺术境界中,他是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会忍受世俗的羁绊与道德的捆绑呢

  于是他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求更高的艺术理想,去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

  02、读完这本书时,我缓缓的合上书本,轻轻的抚摸书皮,想要去感触那个饱经摧残的躯体的每一寸肌肤。

  我的思想不再流于表面,有一股无名的力量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人渐渐迷失了自己?不可舍弃的东西太多,真正谈得上热爱的又寥寥无几,更不必说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去坚守奉献了。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片段我记得很清楚:孙少平第一天到城里寄宿在诗人贾冰家中,第二天离去时,贾冰送给他一本书,并且说:“如果生活让你失去了对小说的热爱,那么你就不要再来找我了!”

  我们常说的热爱,并不是某种华而不实、高高在上的虚幻理想,而是面对你自己的内心,你问问你究竟需要什么?你想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你可以忘我的投身于你扪心自问的结果,你会发现追求理想是一个痛苦与幸福交织的过程,生活,亦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认识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不顾一切的坚持下去。大多数人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麻木的日子,二十岁已死,直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03、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会平庸一辈子

  初入大学校园的你,幻想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托起改变世界的梦想。时光一点点流逝,你的戾气也渐渐消失。

  到后来,你想的是我能养活自己就很不错了。于是你很努力的准备考研或是就业,却总是无法自律,收效甚微,看着身边更优秀的人,你咬牙切齿却又无能为力。读后感.到了焦虑的毕业季,你辛辛苦苦的海投简历,勉强找到了一份工作,拿着差强人意的薪水。青春时代的骄傲,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再过了几年,迫于家里人的压力,你不得不去相亲,遇到了一个勉强还算好的人,你勉强答应了,组建了一个勉强的家庭,然后勉强过完这一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04、生命的广度,在于内心的激情、欲望,青春的理想;生命的深度,取决于我们能多久维持内心的本真,以及是否还在逐梦的道路之上。

  当后悔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真正老去了。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人生,我看到了坚持自己的理想需要经历的痛苦、绝望,以及最后所享受到的至高的幸福。

  阅读、学习,是一种思考和体验的过程,让我们不至于在浮华的日子里迷失掉自我,帮助我们探寻内心之所需。同时,它甚至是作为我们反抗这个世界的最有力的资本,让我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生活所腐蚀。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个人有感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写的是年过四十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家弃职去巴黎画画,几年后去了南太平洋岛塔希提,在那里度过余生并创作出了价值非凡作品的故事。

  月亮代表梦想,遥远却皎洁!每个人都看得到却很难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咫尺但难免俗气,它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选择月亮的人很难为别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钱,追梦人依然快乐、享受!作者毛姆透过小说表达了梦想和财富的选择关系。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怎样的驱动,才能不要六便士,赏着月光,衣衫褴褛,包不果腹?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可惜,我们中的不少人大概都不清楚自己的梦想吧。如果没有梦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也许所有人在小的时候都追逐过梦想,可家人,朋友的不支持,嘲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不再抬头望月亮,而是踏踏实实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也许还会偶尔幻想,抬头看看皎洁的月亮。可最终还是低头。太多人给我们出谋划策,那我们还是自己吗?我们都应该抬头看看月亮,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他人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不是他们。也许我不是他们心中想要的样子,但我一定是我自己想要的样子。

  人生就这点,不冒几次险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简评《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

  发现近期很多人在看这本书,又恰巧在书店看见有卖,便买下了。看完后,有所思考,故作此篇。不太了解毛姆,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见谅。令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

  故事简单来说,是一个平凡的证券经济人为追求艺术,抛弃他在之前所拥有的一切,孤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生活,寻找他的艺术,最后在一个名为塔希提的岛上实现他的艺术追求,同时也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种为梦想不顾世俗的眼光的故事对于还是个少年人的我来说,应是比较钟意的类型,但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即使其中有些句子我很喜欢。

  本书以一位旁观者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描写男主斯特里克兰的生活,其中夹杂对一些现状的评论,总体来说比较有趣。粗看下来并无不妥之处,但总结书中出现的四个女性形象,竟只有斯特里克兰的最后一位妻子——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每天负责柴米油盐和教子的女性得到了作者的正面称赞。而对于其他三位,作者表面称其好,暗讽其愚蠢。反观男性形象,一个是为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另一个是哪怕被戴绿帽依旧老好人的施特罗夫,这样看来,恐怕作者是对女性有些意见:发妻的拘于世俗,女作家的八卦心理,施特罗夫的妻子布兰迪,后来抛弃丈夫,恋上斯特里克兰,最终悲惨死去,可谓这三位占足全书最不好的部分,难说作者不带偏见。

  回到文本,前期的有些语句我还是挺钟意的,例如第二章、第三章中关于对文艺界故作姿态、强行深刻、高高在上的风气的批判,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例如十一章的“人性是多么矛盾,不知道真挚的感情中会有多少矫揉造作,高贵优雅中会有多少卑劣低贱,也不知道罪孽中会有多少良善仁慈。”和二十章的“我不会想起过去,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例如布兰奇与斯特里克兰恋爱时,说“在爱情之中,存在柔弱感、保护欲,陷入爱情的人急于做好事,以便给予对方快乐——这即便不是无私,也是巧妙隐藏起来的自私;爱情会让人缺乏自信。”及后文的“作为情人,男女之间的差距在于,女人可以不停地爱,而男人只会偶尔去爱。”

  例如“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孤身一人。每个人都被封闭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通过符号与同类进行交流。这些符号没有共同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十分隐晦和不确定。我们痛苦地向别人传递我们心中的珍宝,可他们没有能力接受这些珍宝,于是我们只能孤独前行,虽然我们和别人并肩而行,却并不能彼此相伴,我们不能了解我们的同伴,他们也不了解我们。”

  例如“谁又能彻底了解难以捉摸的人心呢?那些认为人心只是具有高尚情操和正常情绪的人自然做不到。”

  例如“魔鬼为达到目的总是会引用《圣经》。”

  说完词句,再来看一看主题,文中主角追求艺术并无不妥,但这样从世俗中逃离,从安逸逃向未知,这样逃跑的姿态不仅稍显狼狈,也有些不负责任——曾经的责任。若是心怀艺术,不堪浮华的喧闹,寻个寂静处便可;即使要离开,也应体面(对于自己来说)地与过去道别,从容离开;而不是作出受害者的姿态,对世界嘲讽。追逐内心的热情与理想不止有离开这一条路,热情与梦想的烈火烧掉的应该是无用的道德标准与社会羁绊,而不是内心的良知和感情,但主角的烈火似乎烧了太多。

  只追逐脚下赖以温饱的六便士的人,只追逐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名为梦想的月亮的人,都是傻子。活着是追逐梦想的前提,而梦想是活下去的动力,两者相伴相生,怎可择其一者存活,更不用说踩一捧一了。

  总体来说,这本书名不副实,让我后悔买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书评

  《月亮与六便士》的情节大体上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有妻子和孩子,生活殷实。人到中年舍下一切一心只为绘画。最初他前往巴黎寻找灵感,后又辗转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生活,找寻到了内心的平和。但在他完成画作的时候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这是关于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本书。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何处去

  思特里克兰德离经叛道,他舍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并一点也不觉得惭愧,他因为自己的情欲间接毁了一个家庭他同样不感到为难。他一心追寻遥不可及的月亮,就算身无分文住在破烂的房子里他也依然是那副傲慢的样子。

  全文印象深刻的有三处。

  第一处,他本家庭富裕,生活美满,是什么使他舍下这一切去寻找绘画灵感。毛姆说不清,我们也说不清。

  第二处,他在巴黎病痛缠身,奄奄一息,很不情愿的接受了朋友的帮助,但是却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破坏了朋友的婚姻也让朋友的妻子为他而死。他却一点也不觉得惭愧,相反的,他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

  第三处,他在塔希提岛娶了爱塔为妻,其实他并不爱她,只是她不会束缚他,给他自由,对他无微不至。这与他生命中前两个女人是不同的。

  月亮和六便士到底哪个更加重要呢

  毛姆在这本书里强调的也许是月亮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看看书中的斯特夫,他一生都在做一个好人,娶了被他人凌辱过的妻子,对病痛交加的思特里克兰德伸出援之手,夸赞他的画作,而且当得知自己妻子与斯特里克兰特好上的时候他还主动把画室让给他们。他妻子跟思特里克兰德走了之后,他虽痛苦万分但是只要他妻子愿意回来他仍然乐意接受她并一直爱她。他心中没有所谓的遥远的月亮,他似乎更在意生活的意义。这也许是更多人所追寻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太多东西说不清,平凡与不平凡之间也是个人的取舍。如果是我,我很乐意追寻人生的意义,不管这个意义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月亮与六便士最经典的6句话

对抗和对话的素材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