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大讨论发言材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与工作大讨论发言稿

  刘浩

  做好办公室工作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大局意识。办公室的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三点:1、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自觉地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注意维护单位形象。2、想问题应当站得更高一些,办事情应当更超脱一些。要有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善于把本单位的工作置于大局中来思考谋划。3、对部门、本单位的情况要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善于了解上情,吃透下情,精于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服务意识。为领导、为同事搞好服务是办公室重要工作职责。服务工作搞得好不好,能不能让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是衡量办公室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办公室自觉做到标准上求高,措施上求严,工作上务实,不断拓宽服务层面,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要有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这个环节在整体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自觉的做好分内之事,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办公室工作无小事,每一件工作都容不得半点虚假,一旦出现疏漏,都可能捅娄子、误大事,从而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办公室人员要做到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处事果断,在任何人面前、在处理任何事上,都要从严要求、从优服务,高标准、高质量,确保工作万无一失。要知道"该我干什么和我该干什么",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自己手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情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

个人大讨论发言材料

提一创大讨论发言材料

  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着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把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员队伍建设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年轻党员、流动党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逐渐增多,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甚至思想蜕变、腐化堕落。这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迫切要求继续大规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规划》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党员队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今后5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总体安排。《规划》强调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坚持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与能力建设贯穿始终,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要求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强调探索教育培训新方式新载体,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

  一分规划,九分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要把贯彻落实《规划》,放到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切实抓好学习宣传、细化落实、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我们相信,《规划》的颁布实施,将在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上取得新进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2015人大严以用权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能否严以用权,是对领导干部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要着力解决滥用权力、设租寻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问题,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权力从哪里来?一些人认为,权力是他本人努力工作、千辛万苦得来的,于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手里的权力成为个人私器。这是不少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重要思想根源。殊不知,干部手中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如果没有人民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个人本事再大也没有用武之地。领导干部要走出思想误区,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权力姓公,只能用来为民谋利。要把权力视为义务和责任,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施展才华。

  严以用权,要对权力心存敬畏。常言道:“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领导干部要手握戒尺,躬身自省,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正确对待和行使了权力,时时防范权力越轨。邓小平曾告诫领导干部:“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领导干部只有敬畏权力,才能谦虚谨慎、如履薄冰,心有所止、行不逾矩。要清醒认识到,一些人跟在领导干部后面讨好、献媚,实际上是奔着其手中的权力而来。领导干部若不敬畏权力、善用权力,就很可能成为他人“围猎”的对象。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建功立业。而如果“剑走偏锋”,就会伤人伤己甚至祸国殃民。谷文昌在县委书记任上,率领东山县群众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去世几十年后还有大批群众自发到他墓前缅怀;高德荣长期坚守在云南省贡山县的独龙江畔,为贫困山区修通公路、发展致富产业,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阿摆”(即父亲)。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如白恩培、季建业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选人用人权、资源配置权、项目审批权等,为他人在矿产资源、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领域大开方便之门,侵占公共财产,攫取巨额利益,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表明,敬畏权力、不让权力越轨逾矩,是廉洁从政、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保证。

  著名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只要缺乏足够的约束、监督,任何权力都会生出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制度约束权力。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用权,就应在党纪国法的约束下行使权力,公开透明地履行职责,尤其是在涉及人财物管理、项目审批、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更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能违规操作、徇私枉法。

  严以用权,还要求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领导干部要习惯在“阳光”下用权,在“探照灯”下工作和生活,不搞大权独揽、独断专行,自觉接受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发现问题就及时改正,不断增强“免疫力”。当干部乐于接受监督,严以用权就会成为一种自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会形成。

关于两提一创讨论个人发言材料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优化发展环境能否取得理想效果。为推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优化发展环境年”大跨步、快推进、上水平、求实效,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指导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事项入驻率、现场办结率、流程简化率、时限压缩率、申请要件精简率为主要内容的“五项指标”,并以此来推动和考量我市“优化发展环境年”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立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出“五项指标”。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归并审批职能成建制进驻、并联审批、超时默许、全程代办等项重点工作,使我市行政审批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距离上级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以及兄弟省市先进地区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进驻不到位、授权不到位、行政审批要件不够精简、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审批效率还需不断提高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年”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我们谋划了以提高“五项指标”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设想,并撰写了《关于以提高“五项指标”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经市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正式以市优化办名义印发实施。

  科学界定“五项指标”具体内容。一是提高事项入驻率。在全面清理“三类事项”目录的基础上,按照“进驻是原则,不进驻是特例”的方针,重新确定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确保与基层、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三类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办理。二是提高现场办结率。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进驻中心办理的事项要实行全环节进驻(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及上级机关办理的环节除外),较大幅度提高中心现场办结率,杜绝体外循环现象发生。三是提高流程简化率。对“三类事项”的办理流程进行梳理,按照“一审一核”的要求对办理流程进行再造(法定流程除外),最大限度简化办理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四是提高时限压缩率。在简化“三类事项”办理流程的基础上,对办理承诺时限进行再压缩(即办件除外),办理时限平均压缩率要达到20%以上。五是提高申请要件精简率。取消办理“三类事项”需提交的申请要件中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要求提交的部分,对重复提交的申请要件进行清理和精简,力争做到事项办理申请要件最简。

  “五项指标”具有标尺和引领作用。一是明确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重心,解决各相关部门在优化发展环境年当中,重点围绕什么开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问题。二是量化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解决用什么来衡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问题。三是设定了考量指标,解决如何考量各部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问题。通过组织和引导各部门开展提高“五项指标”落实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事项进驻到位、权限集中到位、流程精简到位、时限压缩到位、申请简化到位,较大幅度提升我市的整体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优化发展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力推进提高“五项指标”落实工作。为确保提高“五项指标”工作扎实稳步顺利实施,按照市优化办的要求,我们确立并精心指导试点单位——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开展“五项指标”落实工作,制定了《关于提高“五项指标”的实施方案》,包括事项入驻、现场办结、流程简化、时限压缩、申请要件精简等,并制作了详细的进驻事项汇总表、申请要件精简情况、五项指标统计表、事项办理流程梳理表、事项公开信息表、事项审批表范例。我们将集中全部精力抓好各相关部门“五项指标”落实的催报、方案审核、进驻协调与督导等工作,确保实现进全事项、配强人员、充分授权、简化流程、压缩时限、精简要件,较大幅度提高中心现场办结率,杜绝体外循环现象发生。

个人两提一创讨论发言材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江苏是经济大省,综合实力雄厚,创新优势明显,但江苏的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受着调整的阵痛。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在这个阶段,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聚力创新,必须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要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支撑。要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发挥好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的集聚效应。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聚力创新,既要推动科技创新,又要推动包括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理论创新等“脑动力”创新、制度创新等“原动力”创新、科技创新等“主动力”创新、文化创新等“软实力”创新,都要全力推进齐步发展。聚力创新,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以创新促进改革。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解决供给侧结构问题、创新社会治理,从而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战略,还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聚力创新,应注重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个性、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做创新生态的营造者, 做创新的自觉践行者、坚定支持者。各类企业要勇挑创新重担,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敢为人先,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创新才能,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推动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聚力创新,是大势所趋。全省上下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努力在创新发展中求大突破、见大成效,用创新的成果打开发展新天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教师个人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

  通过对实施素质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讨论,大家对当前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影响。

  有读者认为,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在子女身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直接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压力。

  二是社会因素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社会舆论的导向需要进一步端正,很多读者都提到,一些媒体忽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而把焦点对准极少数的“尖子生”。每年媒体对于状元的大肆炒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片面的炒作扭曲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使得家长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领情”,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给地方领导、教育部门相关领导造成很大压力,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也就不足为怪。

  2、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偏差也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良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片面追求学历的人才观,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这种人才观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家长将压力传递到教育系统。考大学、考重点大学,成为他们给孩子提出的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3、社会用人制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澜认为,目前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办法单一,以能力为核心、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而社会用人制度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改革社会用人制度,疏通“出口”,才能从根源上解开素质教育推进难的症结。

  三是教育评价误区的影响。

  在讨论中,大多数读者认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下的以分数、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的选拔性考试往往将发展性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排斥在外,考试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也成为评价学校、老师好坏的重要标准。“择校现象”、“县中现象”就是社会对教育错误的评价导向的直接产物。这种错误的教育评价观不改变,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到实处。

  四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背景的影响。

  很多读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从国际范围来看,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既有“应试教育”的成分,也有“素质教育”的成分,只是所占比重不同而已。很多国情类似的国家在经历某一阶段时,都不同程度存在应试教育过重的倾向,东亚国家尤其如此,这有其深刻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辨证地分析借鉴。

  五是要推进教育自身的改革。

  比如课程改革、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分流问题。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广东龙华中学的李双峰认为,目前的课程改革还欠缺有效的执行力。广东佛山二中校长王临生认为,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推进不同步是课程改革推进难的重要原因。很多读者提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之所以难以扭转,教育目标发展单一,职业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分流”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

  六、全社会承担起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

  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各种意见都得到了同等的尊重。读者对素质教育讨论的热切关注,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关切。在讨论中,读者们普遍认为,对于目前走向极端的“应试教育”,如果不及时加以扭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为之付出惨重代价,将大大影响我国在全球发展中的竞争力。同时大家也认为,素质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积淀因素;推进素质教育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社会用人制度等相关改革,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消除外部压力,各方面协同配合,努力把素质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这个难题的求解,既需要我们编辑的努力,更需要读者的参与,关键在于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于不说官话、不说套话、不说隔靴搔痒的话、敢说真话、敢触及问题的作风,以及能够说出具体的、建设性建议的态度和本领。这是我们的期待,这也是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能够转化为全党全社会的期待,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社会关心的是“减负”问题,这是直观的教育问题,我们更关心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的要求。我想说,推进素质教育要积极,然而不要急躁,更不要激进。

  所谓要积极,它的反面是消极。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甚至更早,毛主席同志就说过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尽管从那时起,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关于减负问题的讨论甚至于政策行动,可是减负问题却是一个顽症,始终困扰着我们。学生负担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而且困扰着同样具有东方文化的亚洲各国。这样看来,减负问题是一个实践中的真问题,需要克服、必须解决,那就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

  所谓不要急躁,就是说因为这是一个顽症,急不得、恼不得,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一步一步地解决。因为,尽管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尽管政府可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而为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创造条件,然而很多社会问题,单靠教育是解决不了的。社会的期待,我们是很难改变的;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许多问题,要随着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来改变。

  所谓不要激进,就是说,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任何政策和实践要从教育实际出发,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不能主观意志甚至“长官”意志。不能等待外力去推进,要依靠教师、家长和社会内生的力量,只做对的、不做错的,并且,只做当前是可行的、不做当前认为是最好的。有一点,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发展的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的健康状况,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底线。

个人大讨论发言材料

提一创大讨论发言材料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组织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对组工干部自身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就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锤炼,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改进。

  一要抬头看路,做一名知全局的组工干部。“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知全局方能明晰目标,懂全局方能运筹帷幄。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视野,东一榔头西一棒,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功亏一篑。要横向找差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紧盯目标埋头奋进的时候,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兄弟市县在做什么,在怎么做,以便及时发现不足,调整战略。要纵向看长远。树立放眼长远细思量的作风导向。在招引项目、选聘人才、培养干部等方面,必须周密思考,从长计议,绝不能紧盯眼前任务而不计后果。要统筹看形势。观国际风云变幻,看国内发展形势,统筹全局,综合分析,审时度势,把握关键,才能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不偏不倚。

  二要勤学善思,做一名业务精的组工干部。熟悉政策程序、了解进展情况仅仅是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精业务”的狭义理解。对于组工干部而言,要真正做到精通业务,就要时刻关注省市发展势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将方案化为行动,将思路化为成果,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精业务重在于勤。要勤于动手。摆脱惰性心理、畏难心理、浮躁心理的束缚,通过多做多干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要勤于总结。做到一日三省,总结一天下来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唯有通过日日积累反思,才能实现他日质变。精业务难在于学。要通过书本网络深厚理论功底,向发达地区获取发展思路,从服务对象的需求中探索工作突破口,从上级文件的要求中查找工作不足。精业务贵在于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不断拓宽思路,丰富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三要勇于争先,做一名善创新的组工干部。创新不是创造,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要把握创新重点。组织工作的本质是人的工作,我们要以人为本求突破。如何考准干部,用好干部,如何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应,如何壮大基层组织,把好党员队伍质量关等等,需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要突出创新亮点。如果说苏州的工业化崛起是受当时形式所迫,那么今天台资企业过万家为苏州带来的跨越发展不得不归功于发展思路的创新,苏州也因此赢得了“台商的家”这一名片。组织工作同样如此,要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深化,突出品牌效应。

  四要沉下身子,做一名作风实的组工干部。为官先为人。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做人的问题,作风实不实直接反应了一名干部品质好坏。要带着责任对上级。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要能勇于担当,不推诿塞责,要能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要能全力以赴,不得过且过。要怀揣感情对群众。做群众工作,不在乎钱物送了多少,百姓看重的更在于感情深浅。感情到位,必然对群众情况了如指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救群众于水火。脚踏实地,敢闯敢干,扎实奋进,是新时期每一名组工干部的作风底线。

个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我做起大讨论发言材料

  “单位食堂”变身公款吃喝“避风港”;“电子礼品卡”让收礼送礼互不见面;网购民主生活会材料以应付“对照检查”;撕下飞天茅台商标瞒天过海或把名酒装进矿泉水瓶摆上餐桌……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但仍有顶风作案之人,尤其是一些干部以“隐身”的形式违反八项规定,须高度警惕。

  两年来,全党上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精神,保持雷厉风行的高压态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截至目前已处理8万多人。点名批评,诫勉谈话,书面检查,记过处分,行政撤职,开除党籍,铁腕之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百姓为八项规定执行之严、之实拍手叫好。

  然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一些作风问题穿上“隐身衣”,与八项规定玩“躲猫猫”,充分说明问题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作风建设上要持之以恒斩草除根,不让八项规定打折扣。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对隐藏在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中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绝不能放过,对新出现的不良苗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及时制止,把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回潮。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警惕违反八项规定之风回潮,法纪是不可突破的底线。畏难情绪不应成为作风问题反弹的温床,法纪红线不能成为忽松忽紧的橡皮筋。

  警惕违反八项规定之风回潮,还需从制度、机制上套牢紧箍。“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两年的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要严丝合缝,不给那些喜欢钻空子的人以可乘之机。同时,要加强监督,形成纪检监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三位一体”全方位覆盖的严密网络。

“两提一创”学习大讨论发言材料

  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坚持问题导向,查找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活动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活动,确保大讨论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对标中央、省市要求,针对短板问题进行深层次整改。并积极开展宣传“急行军”计划,通过集结培训,奋力攻坚,强力突击三个阶段,进一步夯实队伍素质、书香城市、德行乡村、文化强市和网络阵地建设。

  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在学习讨论中提高本领,在对表对标中找出差距,在有效整改中争创一流;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确保活动步步深入,取得实效。

关于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讨论发言材料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等不起、慢不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峻切。

  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在谈到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曾经说过,那些新近开垦、以前从未耕种过、相对地说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无须施用肥料、甚至只要进行粗放耕作,也能长期获得收成。因此人们就会出于历史惯性和眼前利益,选择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倘若“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这也恰恰可以充分说明,为什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伴随着对生产关系的新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其动力都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从我们的发展经历,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摘抄

个人研讨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