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是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战国论·秦

  嬴,族华夏,裔轩辕,牧于渭水。因其祖非子善食马,为孝王宠,封地于秦陇,设邑秦亭,附庸于周。逮襄公践祚,天子为后所蛊,猃狁乱中,京镐飞沙,王气俱陨,九鼎欲裂。公遂与众伯迎平王入驾,复兵护衮冕迁都于洛邑,王大说,封其为侯,据拥崤函,督政雍陇,秦始建国。襄公于祚十二载,名声籍甚,功载竹帛。襄公既没,穆、孝、惠文蒙遗策,并膏腴之地,据要害之郡,征汉中,举巴蜀,拜爵封侯,招六合之士,纳四海之杰。至政,诸侯西来,宇内一统。政号曰始皇帝,于都咸阳。

  夫吾窃怪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其民,十倍乎,其智,胜之不已,颇,奢,牧,毅;非,申,悝,鞅,皆为旷世之才。然一纪之年,众伯授首,六国湮灭。今思之,寒也。

  吾观秦所以统一天下,皆士卿之功也。六国之贤,倍于秦,然不得举。秦则不然,其君唯才是用,近贤避佞,集思广益,广纳善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矣!

战国七雄是谁

看百家讲坛《战国七雄》有感

  中午我和妈妈一起看百家讲坛《战国七雄》,这一讲讲的是“变法强秦”,主要说的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事情,他推行变法的手段非常严苛,甚至使用暴力,轻罪重罚,“步过六尺者有罪,弃灰于道者被罚”,也就是说走路时步长超过六尺就有罪,将灰倒在路上就会被罚。还提到商鞅变法前土地100步为一亩,变法后240步为一亩。看完这些,我就对“步长”这个概念产生了兴趣,忙问妈妈我的“步长”是多少,妈妈说我可以量一量。于是,看完百家讲坛我就拿起米尺,准备和妈妈一起测量我们的“步长”。妈妈还“步长”也可以称作“步幅”。

  令我感兴趣的测量开始了,我和妈妈先在地上用粉笔画了一条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然后先开始测量我的步幅,为了测量得更加精准,妈妈建议我多走几步再出一步的平均数。于是我一连走了五大步,在五步的终点用粉笔画了一道线,接着我们就开始用米尺测量起点与终点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我用米尺认真量了一共是428厘米,妈妈这是五个“步幅”的长度,要想一个“步幅”是多长用除法,可除法我还没学,只好让妈妈帮助我来计算,妈妈计算后我的步幅是85厘米。我听了高兴极了,我终于的“步幅”是多长了!

  紧接着我又饶有兴趣地比照先前的方法测量妈妈的“步幅”,妈妈走了3步,一共282厘米,用282除以3,妈妈的步幅为94厘米。比我的步幅足足长出94减85,9厘米呢!

  这还没有完,妈妈还了的步幅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单位”进行不太精确的初步测量。

  我们紧接着就进行了一次实地试验。先是来到爸爸的会议室,妈妈让我用的步幅测测会议室的宽度,我用步子丈量了,足足有7大步,妈妈让我根据步幅的长度算出会议室的宽度,于是我就在草稿纸上一连加了7个85,出是595厘米。可妈妈这样算太复杂、太慢,她说应该用乘法,即85乘以7,只见妈妈只在纸上用了一个竖式就算出了595的结果,和我的一模一样,呀!乘法真是太奇妙了,我真想赶快升到二年级学习它呀!

  之后妈妈又用她的步幅测了是614厘米。为什和我测的结果不一样呢?我很是不解,妈妈说这是误差造成的。我们又用米尺测量了会议室的真正长度,是605厘米。

  看来用步幅测量长度的确是有误差的,但还不算太大,如果在测量精确度要不高、一时有没有趁手的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个便捷的测量方法呀!

  后来,我和妈妈又测量了家里客厅、卧室的长度。

  学到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真是收获多多呀!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作文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秦国秦嬴不详不详

  秦侯不详不详

  公伯不详不详

  秦仲不详不详

  秦庄公前821-前77644

  秦襄公前777-前76612

  秦文公前765-前71451

  秦宁公前715-前70213

  秦出公前703-前6967

  秦武公前697-前67621

  秦德公前677-前6743

  秦宣公前675-前66213

  秦成公前663-前6603

  秦穆公前659-前61940

  秦康公前620-前60911

  秦共公前608-前6026

  秦桓公前603-前57726

  秦景公前576-前53739

  秦哀公前536-前50135

  秦惠公前500-前4919

  秦悼公前490-前47713

  秦共公前476-前44333

  秦躁公前442-前42913

  秦怀公前428-前4253

  秦灵公前424-前4159

  秦简公前414-前40014

  秦惠公前399-前38712

  秦出子前386-前3851

  秦献公前384-前36222

  秦孝公前361-前33823

  秦惠文王前337-前31126

  秦悼武王前310-前3073

  秦昭襄王前306-前25155

  秦孝文王前2501

  秦庄襄王前249-前2472

  秦王(嬴政)前246-前22026

  秦帝系表(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前221-前21011

  秦二世前209-前2073

  子婴前2078个月

  晋国晋唐叔姬虞1042

  晋侯燮姬燮

  晋武侯姬宁族

  晋成侯姬服人

  晋厉侯姬福859

  晋靖侯姬宜臼858841

  晋厘侯姬司徒840823

  晋献侯姬籍822812

  晋穆侯姬费王811785

  晋殇叔784781

  晋文侯姬仇780746

  晋昭侯姬伯745740

  晋孝侯姬平739724

  晋鄂侯姬却723718

  晋哀侯姬光717710

  晋小子侯姬小子709707

  晋侯泯姬泯706689

  曲沃桓叔姬成师744732

  曲沃庄伯姬鱓731716

  曲沃武伯姬称715679

  晋武公姬称678677

  晋献公姬诡诸676651

  晋惠公姬夷吾650637

  晋文公姬重耳636628

  晋襄公姬欢627621

  晋灵公姬夷皋620607

  晋成公姬黑臀606600

  晋景公姬据599581

  晋厉公姬寿曼580573

  晋悼公姬周572558

  晋平公姬彪557532

  晋昭公姬夷531526

  晋顷公姬弃疾525512

  晋定公姬午511475

  晋出公姬凿474452

  晋哀公姬骄451434

  晋幽公姬柳433416

  晋烈公姬止415389

  晋孝公姬颀388

  晋静公姬俱酒249

  重要事件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

  前628年,晋文公驾崩,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肴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07年,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晋成公逝世,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知氏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晋国灭亡

  赵国赵简子赵鞅42(前517年――前476年)

  赵襄子赵无恤51(前475年――前425年)

  赵桓子赵嘉1(前424年――前424年)

  赵献侯赵浣15(前423年――前409年)

  赵烈侯赵籍9(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赵□13(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赵章12(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赵种25(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赵语24(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赵雍27(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赵何33(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赵丹21(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赵偃9(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赵迁8(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赵嘉6(前227年――前222年)

  魏国-395丙戌魏武侯元年

  -376乙巳韩、魏、赵分晋

  -369壬子魏惠王元年

  -318癸卯魏襄王元年

  -295丙寅魏昭王元年

  -276乙酉魏安厘王元年

  -242己未魏景闵王元年

  -227甲戌魏王假元年

  -225丙子(秦灭魏)

  韩国韩国君主列表

  韩景侯前409年-前395年在位15年

  韩烈侯前394年-前372年在位23年

  韩哀侯前371年-前369年在位3年

  韩共侯前368年-前359年在位10年(懿侯)

  韩厘侯前358年-前333年在位25年(昭侯)

  韩威侯前332年-前326年在位7年

  韩宣王前325年-前312年在位14年(宣惠王)

  韩襄王前311年-前296年在位16年(襄哀王)

  韩厘王前295年-前273年在位23年

  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前34年

  韩废王前238年-前230年在位9年

  郑国国君世袭

  郑桓公姬友在位36年前806年-前771年

  郑武公姬掘突在位27年前770年-前744年

  郑庄公姬寤生在位43年前743年-前701年

  郑昭公姬忽在位1年前700年

  郑厉公姬突在位4年前700年-前697年

  郑昭公姬忽在位2年前696年-前695年(复位)

  郑子亹姬子亹在位7月前694年

  郑子姬婴在位14年前693年-前680年

  郑厉公姬突在位7年前679年-前673年(复位)

  郑文公姬踕在位45年前672年-前628年

  郑穆公姬子兰在位22年前627年-前606年

  郑灵公姬子夷在位1年前605年

  郑襄公姬子坚在位18年前604年-前587年

  郑悼公姬沸在位2年前586年-前585年

  郑成公姬睔在位14年前584年-前571年

  郑厘公姬恽在位5年前570年-前566年

  郑简公姬嘉在位36年前565年-前530年

  郑定公姬宁在位16年前529年-前514年

  郑献公姬趸在位13年前513年-前501年

  郑声公姬胜在位38年前500年-前463年

  郑哀公姬易在位8年前462年-前455年

  郑共公姬丑在位31年前454年-前423年

  郑幽公姬已在位1年前423年

  郑繻公姬骀在位27年前422年-前396年

  郑康公姬乙在位21年前395年-前375年

  齐国君主

  姜齐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

  齐太公姜尚,字子牙前年—前1000年在位年

  齐丁公姜伋(一说姜及)前999年—前年在位年

  齐乙公姜得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癸公姜慈母前年—前年在位年

  齐哀公姜不辰(一说姜不臣)前年—前863年在位年

  齐胡公姜静前862年—前860年在位3年

  齐献公姜山前859年—前851年在位9年

  齐武公姜寿前850年—前825年在位26年

  齐厉公姜无忌前824年—前816年在位9年

  齐文公姜赤前815年—前804年在位12年

  齐成公姜脱(一说姜说)前803年—前795年在位9年

  齐前庄公姜购前794年—前731年在位64年

  齐厘公姜禄前730年—前698年在位33年

  齐襄公姜诸儿前697年—前686年在位12年

  齐前废公姜无知(公孙无知)前686年在位2月

  齐桓公姜小白前685年—前643年在位43年

  齐中废公姜无诡前643年在位3月

  齐孝公姜昭前642年—前633年在位10年

  齐昭公姜潘前632年—前613年在位20年

  齐后废公姜舍前613年在位5月

  齐懿公姜商人前612年—前609年在位4年

  齐惠公姜元前608年—前599年在位10年

  齐顷公姜无野前598年—前582年在位28年

  齐灵公姜环前581年—前554年在位6年

  齐后庄公姜光前553年—前548年在位6年

  齐景公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58年

  齐晏孺子姜荼前489年在位10月

  齐悼公姜阳生前488年—前485年在位4年

  齐简公姜壬前484年—前481年在位4年

  齐平公姜骜前480年—前456年在位25年

  齐宣公姜积前455年—前405年在位51年

  齐康公姜贷前404年—前379年在位26年

  田齐称号国君姓名在位年份在位年数

  齐太公田和前404年—前384年在位21年

  齐废公田剡前383年—前375年在位9年

  齐桓公田午前374年—前357年在位18年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在位37年

  齐宣王田辟强前319年—前301年在位19年

  齐愍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在位17年

  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在位19年

  齐废王田建前264年—前221年在位44年

  燕国燕惠侯38(前864年――前827年)

  燕厘侯36(前826年――前791年)

  燕顷侯24(前790年――前767年)

  燕哀侯2(前766年――前765年)

  燕郑侯36(前764年――前729年)

  燕穆侯18(前728年――前711年)

  燕宣侯13(前710年――前698年)

  燕桓侯7(前697年――前691年)

  燕庄公33(前690年――前658年)

  燕襄公40(前657年――前618年)

  燕前桓公16(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15(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13(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19(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6(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4(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9(前544年――前536年)

  燕悼公7(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5(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31(前523年――前493年)

  燕孝公38(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16(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24(前438年――前415年)

  燕简公姬载42(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11(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公29(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12(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哙姬哙9(前320年――前312年)

  燕昭王姬职33(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7(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14(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3(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姬喜33(前254年――前222年

  楚国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鲁国姬伯禽前1043年-前998年在位46年

  鲁考公姬酋前997年-前994年在位4年

  鲁炀公姬熙前993年-前988年在位6年

  鲁幽公姬宰前987年-前974年在位14年

  鲁魏公姬晞前973年-前924年在位50年

  鲁厉公姬擢前923年-前887年在位37年

  鲁献公姬具前886年-前855年在位32年

  鲁真公姬濞前854年-前826年在位29年

  鲁武公姬敖前825年-前816年在位9年

  鲁懿公姬戏前815年-前807年在位9年

  鲁废公姬伯御前806年-前796年在位11年

  鲁孝公姬称前795年-前769年在位27年

  鲁惠公姬弗涅前768年-前723年在位46年

  鲁隐公姬息姑前722年-前712年在位11年

  鲁桓公姬允前711年-前694年在位18年

  鲁庄公姬同前693年-前662年在位32年

  鲁闵公姬启前661年-前660年在位2年

  鲁厘公姬申前659年-前627年在位33年

  鲁文公姬兴前626年-前609年在位18年

  鲁宣公姬馁前608年-前591年在位18年

  鲁成公姬黑肱前590年-前573年在位18年

  鲁襄公姬午前572年-前542年在位31年

  姬野前542年在位3个月

  鲁昭公姬稠前541年-前510年在位32年

  鲁定公姬宋前509年-前495年在位15年

  鲁哀公姬将前494年-前468年在位27年

  鲁悼公姬宁前467年-前437年在位31年

  鲁元公姬嘉前436年-前416年在位21年

  鲁穆公姬显前415年-前383年在位33年

  鲁共公姬奋前382年-前353年在位30年

  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9年

  鲁景公姬匽前343年-前323年在位21年

  鲁平公姬叔前322年-前303年在位20年

  鲁文公姬贾前302年-前280年在位23年

  鲁顷公姬雠前279年-前256年在位24年

  注:哀公至顷公在年年数、时间,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作了修正

  卫国諡号姓名领导年代

  卫康叔姬封

  卫康伯(牟伯)

  卫考伯

  卫嗣伯

  卫疌伯

  卫靖伯

  卫贞伯

  卫顷侯前?年-前855年(在位12年)

  卫厘侯前855年-前813年(在位42年)

  卫共伯姬余前813年-前814年(在位2年)

  卫武公姬和前813年-前758年(在位55年)

  卫前庄公姬扬前757年-前735年(在位23年)

  卫桓公姬完前734年-前719年(在位16年)

  卫前废公姬州吁前719年(在位1年)

  卫宣公姬晋前718年—前700年(在位19年)

  卫惠公姬朔前699年-前697年(在位3年)前686年-前669年(复位,在位18年)

  卫黔公姬黔牟前696年-前687年(在位10年)

  卫懿公姬赤前668年-前661年(在位8年)

  卫戴公姬申前660年(在位1年)

  卫文公姬毁(父为卫昭伯,姬顽)前659年-前635年(在位25年)

  卫成公姬郑前634年-前633年(在位2年)前631年-前600年(复位,在位32年)

  卫中前废公姬瑕前632年(在位1年)

  卫穆公姬遫前599年-前589年(在位11年)

  卫定公姬臧前588年-前577年(在位12年)

  卫献公姬衎前576年-前559年(在位18年)前546年-前544年(复位,在位3年)

  卫殇公姬秋前558年-前547年(在位12年)

  卫襄公姬恶前543年-前535年(在位9年)

  卫灵公姬元前534年-前493年(在位42年)

  卫出公(父为卫后庄公,姬蒯聩)姬辄前492年-前481年(在位12年)

  前475年-前456年(复位,在位10年)

  卫后庄公姬蒯聩前480年-前478年(在位3年)

  卫中后废公姬起前477年(在位1年)

  卫后废公(袓父为卫襄公,姬恶)姬般师前476年(在位1年)

  卫悼公姬黔前455年-前451年(在位5年)

  卫敬公姬弗前450年-前432年(在位19年)

  卫昭公姬纠前431年-前426年(在位6年)

  卫怀公(父为姬适)姬亶前425年-前414年(在位11年)

  卫慎公姬颓前413年-前371年(在位42年)

  卫声公姬训前370年-前359年(在位11年)

  卫成侯姬不逝(姬遫)前358年-前329年(在位29年)

  卫平侯前328年-前320年(在位8年)

  卫嗣君(卫孝襄侯)前319年-前277年(在位42年)

  卫怀君前276年-前245年(在位31年)

  卫元君前244年-前219年(在位25年)

  卫废君姬角前218年-前209年(在位9年)

  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勾吴吴王为姬姓吴氏(摘自《史记》,但不大可信)

  01吴太公姬太伯

  02姬仲雍

  03姬季简

  04姬叔达

  05姬周章(吴公开始称王)

  06姬熊遂

  07姬柯相

  08姬彊鸠夷

  09姬馀桥疑吾

  10姬柯卢

  11姬周繇

  12姬屈羽

  13姬夷吾

  14姬禽处

  15姬转

  16姬颇高

  17姬句卑

  18姬去齐?─前586年

  19姬乘(又名寿梦)前585年─前561年,25年

  20姬遏(又名诸樊)前560年─前548年,13年

  21姬馀祭(《左传》作戴吴)前547年─前544年,4年

  22姬馀昧(《左传》作夷末)前543年─前527年,17年

  23吴武王姬州於(又名僚)前526年─前515年,12年

  24姬光(又名阖闾)前514年─前496年,19年

  25姬夫差前495年─前473年,23年

  越国序列称号名字在位时间(备注)都城

  (一)夏朝时期:

  01越侯无余前1888—前(建国)前1888年定都:秦余望南(绍兴花街)

  02越侯丕诚

  03越侯宗元

  04越侯绍圣

  05越侯毅正

  06越侯子诚

  07越侯娄

  (二)商朝时期:

  08越侯俶(衰落)前1598年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09越侯枋

  10越侯菪

  11越侯潜

  12越侯扃

  13越侯厉

  14越侯皓

  15越侯僮

  16越侯浑淳

  17越侯仲庚

  18越侯太辛

  19越侯咸享

战国七雄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有过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在初中,我们便面临着战国七雄。

  “同学们,离考试的时间不多了,你们要赶紧复习前面1—3单元的内容,多看一些作文以及练习卷或试卷都要看一次,避免出现类似的题型到时又不会,你们要自己独立去完成,因为我没有太多时间跟你复习了。”齐雄(语文老师)一口气把话说完,弄得我们只能是洗耳恭听,又不能趁机插话。哎!

  “还讲话,你们知不知道离考试还有几天时间。同学们,我告诉你,我跟你们复习的时间不多,一些课外的知识点还须你们自己去掌握,而我只能跟你们复习一些重点短语与句子。在这七天假里,你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去复习,知道吗?”“知道了!”我们一边回答,一边使劲地点头,怕赵雄(英语老师)以为我们听不明白她那深奥的话。因为只要你望着她,她就以为你不懂这点,便AGAIN。

  “安静下来,相信大家都清楚考试的日子,那我就不啰索了,接下来这几天,你们可能要辛苦一点。因为试题比较多。”“啊!”全体人民(全班同学)轰动及惊讶。“啊什么呀?如果你们不想付出,那我也不管你们,留你们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尽我的责任就是了!”“不是啦!老师,我们好感动你能体谅我们——全体人民。”一位丞相(数学科代表)口是心非,含着泪微笑地说。“对呀,对呀!”全体人民欢呼。“既然是这样,那现在来做一份试题。”“好。”真不愧是秦雄(数学老师),威力果然是强,当试题一发到个个人民的手中,全体一齐晕倒。

  “你,停一下再说,我先说,同学们,我没有时间跟你们复习,你们只能靠自己的复习计划去做,我这儿有几份试题,你们拿去做吧!”忽听楚雄(生物老师)之话。一位忠臣悄悄地对另一位忠臣说:“八嘎(日语:混蛋),应该要我们一下做几份,那才叫刺激嘛!”“不错,我同意你的想法。”另一位忠臣回答,但楚雄并没听到,所以措施是低之又低。哎!

  “现在复习期间,你们一定要背好天书(政治),因为这是唯一的立功办法。”韩雄(政治老师)平声气和地说。这时,全班“啊”了一声又恢复了往日气氛。“你们要努力!”韩雄用一句深入人心之话鼓励,激励着她的广大群众,眼里露出欣慰。“历史试卷明天交,哦!同学们!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去复习历史,因为它是一项古往今来的记录书,所以你们要努力点!”魏雄一向发话,只见广大群众发愣,并没有支持或反对的意思。

  “地理是件不容易的东西,你们要加把劲,把自己的地理赶上去,而且还要赶快复习,很快就考试啦!”由于燕雄眼神之恐怖,所以广大群众只能痴痴地回答了一句既经典又通俗的话“嗯!”“这里有几份试题,你们谁要就问我拿去复印。”顿时,人声鼎沸。“我要,我要……”哎!没办法,广大群众欺骗了自己的良心。

  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够恐怖了,现在又来战国七雄的措施,岂不是叫我们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哎!无论怎样,只要为了能有和平的世界(成绩),我一定能熬过这战国七雄的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篇二:范雎睚眦必报范雎曾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还送给他百两金子和一些牛羊作为见面礼,却被范雎坚决推辞。不明真相的须贾却怀疑范雎暗中串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就向丞相魏齐告发。魏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肋骨断了几根,门牙也掉了几颗。范雎只好装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厕所里。魏齐还让那些门客往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其他人以后不要胡言乱语。

  所幸范雎没有死,他化名张禄,逃出魏国,到了秦国。范雎历尽艰险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秦国的实权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约定日子,准备在离宫接见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见秦王的车马来了,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毫不回避。秦王身边护驾的侍从大声喊道:“大王来了。”范雎冷冷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秦王这时也听见范雎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赶紧把范雎请到宫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单独交谈。

  秦王和范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范雎说:“秦国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统治诸侯,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说明一方面丞相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问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有人躲在旁边偷听,他不敢提到宫里的事,就先说秦国对外的策略。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能获胜,也没法把两国连起来呀,所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秦王一听,很有兴趣地问:“什么是lsquo;远交近攻rsquo;呀?”范雎解释道:“对离我们远的国家,比如齐国,要暂时与他们交好,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才能扩大秦国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则王有寸地,得尺者王有尺地,今舍近攻远,不亦谬乎!所以先把韩、魏两国兼并了,消灭齐国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矣。”秦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说:“秦国真要能打下六国,统一天下,就多亏先生了。”秦王拜范雎为上卿,并且按照他的谋划,把魏国、韩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不久范雎又建议秦王废除太后的权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秦王拜范雎为丞相,封地在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魏王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非常害怕。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来求和。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便换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去见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篇三:乐毅大破齐国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他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甚至想吞并二周,自己做天子。齐王的行为激起了众怒,所有的诸侯国都对他十分不满,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召来乐毅,与他商议怎样攻伐齐国,乐毅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但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出使赵国,然后又派使者联合楚、魏,还通过赵国旁敲侧击,暗示攻打齐国可获得利益,以此来诱导秦国。各诸侯国都受过齐国欺凌,都愿意与燕国联合去攻打齐国。

  前284年,讨伐齐国的战争开始了。燕王调集全国所有的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同时,秦太尉斯离也率领军队和韩、魏的军队会合,赵王还任命乐毅为相国。这样,秦、韩、魏的军队就由乐毅统一指挥。齐愍王得知消息后,迅速调集所有军队,与联军会战济西,结果齐军主将指挥不力,致使齐军大败。

  乐毅见胜负已定,让秦、韩两国军队先回国,答应以后会重谢他们。派魏国军队攻占原属宋国的土地,命令赵军收复河间。然后亲率燕军,径直追赶败逃的齐军。

  乐毅身旁的谋士剧辛觉得有点不妥,建议道:“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我们依赖各国的协助才可以大败齐军。现在应该及时攻占边境城镇,扩大我们燕国的疆域,这样才是长远之计。您现在经过境内外这些城镇,却不准备去攻占,反而打着旗号要深入腹地。这种做法,对齐国其实没什么损害,我国也得不到好处,却与齐国结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乐毅说:“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浅了,齐王骄横暴虐,任用阿谀谄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贤士,在国内横征暴敛,百姓早就对他不满了,没有民心。现在齐军打了败仗,我们乘胜追击,深入腹地,齐国肯定大乱,齐国百姓肯定会背叛齐国,依附我们,这样我们征服齐国也就不远了。我们现在不乘胜追击,一旦齐王痛改前非,体恤下属,爱惜民众,那我们再要图谋齐国就难了。”

  剧辛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乐毅的才识。于是乐毅继续率军深入。齐国百姓果然大乱,齐愍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跑,后来在鼓里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乐毅率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像当年齐国抢劫燕国一样,燕国军队将齐国的金银珍宝和贵重物品都运回燕国。燕昭王无比高兴,亲自前往济上犒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并把他留下来招降还未投降的城邑。

  乐毅严肃军纪,禁止抢掠,礼遇民间的贤人,减轻赋税,废除严苛的法令,改善过去的政治,齐国人民欢天喜地。燕军长驱进军,如入无人之境。六个月之内,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都更设为郡县治理。

  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新版战国七雄

  话说战国七雄在战国时代不断打仗,但是在和平年代,他们达成了公识。这个星期五的晚上,打工仔韩王给小老板燕王打了个电话,说:“不如我们找‘七雄’的其他老朋友去红星酒吧。如何?”燕王说:”这个主意不错。”说完便打电话通知其他朋友。

  这天晚上,韩王晚餐都没吃,因为他想去蹭一顿饭。那天晚上六点,韩王变便吃力地骑着他那“小鸟牌”自行车去红星酒吧。他到达红的十分钟之后;燕王也骑着他的“五羊本田牌”摩托车来到到酒吧,并和韩王聊天,聊着聊着,一辆小奥拓停住了酒吧门口,他们两个一去看,才知道这是楚王的小奥拓……

  渐渐地,七王也全到齐了,其中,出场最威风的就是秦王,他驾着自己的直升飞机从天而降,还差点把小打工仔韩王吓晕。秦王进酒吧后,七王开始聊天、喝酒、吃饭。首先秦王叫道:“怎么样,小赵,上次长平之战,你们用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赵王应道:“这都是陈年旧事了,还提它干什么。”他们一边聊着,一边喝酒。

  开始,秦王点了一坛茅台酒……最后,所有的国王都点了一坛酒,唯独韩王明明没钱却说自己不想酒。喝了好长时间,他们全部都醉倒在地,同时也体验了“酒后吐真言”。他们都说出了真心话,秦王说:“我们秦国是最强的,你们这些面瓜根本不在我的视线内。”魏王也醉醺醺地说:“魏国万岁!”…… 最后,韩王说:“我真聪明,自己没钱吃饭,就出来蹭老朋友的饭。

  这些话都让他们听见了,六王为了惩罚他,这顿饭的饭钱,酒钱,台费等全由韩王来出。这样,花费了韩王的全部家产。从此他便留宿街头,向人乞求度日。 韩王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历史故事战国七雄

  战国(前403-前221)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了的界线,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为起始标记,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场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兼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平日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气力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求改变这种场面。前三六一,秦孝公命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嘉奖战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革新,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普遍被秦人接受,成为今后秦国政策的底子。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前提,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前提。

  韩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停。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临时获得增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祛除的国家。

  魏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割裂出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盛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援军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上将、孙膑为智囊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死亡。

  赵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上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盛。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美谈。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上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祛除六国,统一全国。

  燕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柄,因其远离华夏,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盛,迟早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谋杀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祛除了燕国。

  齐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三一四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发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猛烈的抵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上将,团结三晋、秦、楚等国大肆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领土,几乎亡国。今后,齐国上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底子,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职位一直未获得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这些学派的呈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出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形,而这些理论不但对那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其深远影响一直传播至今,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消逝的一页。

  鲍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赢政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祛除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二二一年统一了天下。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割裂场面才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

战国七雄

  阿韩,“战国小虎队”中的学渣,也找了家教补习,可是质资太差,实在不上墙。所以从来没给人惊喜过,自始至终都是个二流角色。

  阿魏,顶尖高手,实力强劲,思想先进,第一个高薪聘请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晶,当家教,实力暴增。一度成为“下任班主任最佳人选”。可惜后来疏于学习,一蹶不振。

  小齐,象征性的找过写家教……

  好吧,你就当他没找过好了。你要是万年老学霸,你会花钱请家教么

  大秦,不温不火坐在角落,长期闷头学习,总是不开窍,后来走狗屎运,政法大学的商鞅主动找上门来,死活要免费补导。这个严厉的全国优秀教师,劈啪几下打通了大秦的任督二脉,重指这个西部内向草根青年脱胎换骨攻击力、防御力和血槽一下子全满,瞬间傲视群雄,成功逆袭。

  阿楚,这位勇猛的汉子当年被小吴揍了一顿,沦为二流角色。三两下阿楚满血复活,差点又要问鼎中原,可惜吴老师没教几天就死了,不然后面说不定什么情况呢。

  大燕,这位老北京来的同学,资质差,反应慢,除了反射弧,身无长物。别人在玩命补习的时候,他保持蠢萌,所以能从春秋混到战国,再混进七雄,属于灵异事件。

  阿赵,时尚潮男。自学服装设计,借鉴了隔壁野孩子的当季流行款式,获得“年度最佳服装设计”,打扮得倍儿精神。这人一精神,骑马也舒服了,打架也有劲了,这是大家称为胡佛骑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浪漫的表白方式

遵守课堂纪律